拍摄于1901年的故宫,那时清朝已灭亡,故宫已经没人打理,长满了野草。假如你是清朝官员,你希望清朝灭亡,还是能继续下去? 紫禁城的建设始于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告竣工。 朱棣皇帝主持大典,监督整个建造过程,亲自命令数十万民工官兵拆除元朝皇城的旧建筑,迁移居民。 工人们首先移除了元皇宫的基础,然后用生石灰、粘土和破碎砖块混合回填,最深处达到8.5米。 此外,他们还撒上煮熟的糯米和白矾。 工程的原材料需求巨大。建筑用木材主要采自深山中的金丝楠木,由宋礼等大臣亲自带领队伍深入森林,采伐后再利用河流将木材运送至北京。 朱棣特别选定苏州周边的高质土地生产地砖,并将该地命名为御窑村。 此外,北京良乡的艾叶青石,重达两百余吨,也被开采用于制作保御路石陛。 在建筑配套设施方面,宫殿周边特别挖掘了护城河,并将挖出的土方堆积成山,经过设计后被命名为万岁山,位置正对元朝皇帝的寝宫。 为了生产宫殿的琉璃等材料,朝廷还建立了琉璃厂等五座专门工厂。 建筑群按照传统的汉族宫廷建筑风格,布局严谨,轴线对称。 紫禁城内部建筑主要采用红墙和黄琉璃瓦,色彩鲜明。 作为明代杰出的建筑工匠,蒯祥的贡献不可忽视。 蒯祥父亦是朝廷中的高级工匠。 蒯祥在父亲退位后接替其职。 他的设计不仅仅局限于工艺的精湛,更在于他对建筑空间结构的精确把握,他的计算通常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准确率极高。 故宫的建设集合了当时全国的资源。 金丝楠木不仅坚硬耐用,而且香气持久,是制作皇家建筑的首选材料。 在木结构连接技术上,故宫广泛采用了榫卯技术,使建筑结构在没有钉子和胶水的情况下稳固耐用。 此外,故宫殿顶装饰有狮子、鹏鸟等十种神兽。 故宫内的装饰艺术亦极为精湛,包括雕刻、绘画、嵌金等多种手法。 尽管故宫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 蒯祥在明成祖时期主持了多项皇家工程,其中包括被烧毁后重建的承天门。 据传,他曾在明代宫城图上被画于承天门下。 然而,关于故宫的具体设计者,史籍中并无确切记载,蒯祥是否为故宫设计者一事,至今仍有争议。 除了蒯祥,另一位可能的设计者是蔡信。 据民间传说,蔡信在南京皇城设计基础上提出了满意的设计方案。 蒯祥进宫时,皇宫建设已进入关键阶段。 杨青等人同样可能参与了故宫设计,但关于他们的记载甚少。 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故宫的设计者可能不是单一个体。 故宫在清朝遭受多次损毁并重建,有观点认为故宫现状可能是清朝著名的建筑世家雷氏家族在重建过程中修改的结果。 雷氏家族因擅长微缩“烫样”技术而参与了故宫的重建,。 紫禁城不仅是皇帝的居所,也是政治决策的中心。 然而,到了清朝末年,紫禁城也显现出历史的沧桑。 随着西方列强的炮舰开启了中国的国门。 特别是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紫禁城的大门被迫开启。 皇宫内部,一时间成了外国士兵的游览地,其内部的宝藏和艺术品被洗劫一空。 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逼近北京时,带着皇室的宝藏匆匆逃离。 她便匆匆从神武门逃离,前往陕西省避难。 逃亡的途中,她眼看着自己曾经统治的帝国逐渐走向崩溃。 紫禁城,这个曾经的皇权中心,在外国侵略者的摄影机和记录下。 宫廷内部的布局严谨,每一处建筑都有其特定的用途。 在清末民初的动荡中,紫禁城也未曾像圆明园那样遭到彻底的破坏。 那时的慈禧太后,就在她离开的次年,即1901年,一位日本摄影师踏入这片皇家禁地,开始了一系列系统的拍摄工作。 角楼上的炮台虽然还依稀可辨,但护城河已是草木蔓生。 照片中的午门,历来是皇帝发布历书和皇后入宫的正门,但图中却杂草丛生,黄包车随意停放。 太和门的情形也类似。 这是新清代重建的太和门,因原门毁于明末大火。 此处本是皇帝接受朝臣大礼的地方,然而照片却是破败不堪的景象。 太和殿是中国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也历经两次焚毁和重建。 即便是这样一座庄严的大殿,也难逃荒废的命运。 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才得到了全面的修复。 参考文献:[1]梁飞,刘少帅,刘晓曦.明清紫禁城中轴线建筑形象的图像资料研究[J].城市建筑,2024,21(3):153-159
清朝1901年已灭亡?溥仪1924年才搬出故宫,一直有人打理。这是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光绪逃跑后故宫的样子……
大清:你这一嘴说掉我十来年寿命
这个小编是懂流量的
溥仪很生气,要找小编讨个说法…
康熙盛世时,能允许金銮殿长杂草吗?
那时里面还有不少太监,只是没人有心思打理,都在为未来做打算,能拿就多拿点。
大清国是1911年灭亡的。
清朝继续下去有啥意思???把权利移交出来才是一个伟大王朝应该做的事。
历史潮流,只有前进!灭了就换朝!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