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吴延陵# #名人论胡适# 名人论胡适|005期 朱自清论胡适 我国著名散文家、学者朱自清先生说: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而他做的第一首白话诗就是《两只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是学界基本的共识,无论当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承认的。 然而前几天笔者却看到了一篇文字,是北大经济学教授曹和平说胡适不应该是中国新诗的开山之祖。 至于他为什么这样说,他在他的文字中并没有说出原因。 我们承认,《两只蝴蝶》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并不算高,而且作为一首白话新诗,这首诗明显带有旧诗词的痕迹。 这一点毋庸讳言,胡适作为有着一定传统诗词修养的新诗的奠基人,他在创造一种新诗体的时候,必然会带有以往的痕迹和经验。这一点他自己早就坦言: 我先前不做律诗……后来偶然做了一些律诗,觉得律诗原来是最容易做的玩意儿,用来做应酬朋友的诗,再方便也没有了。 事实上作为新诗的奠基者,胡适的确没有专业诗人的特殊才情创作文学意义上的完美诗歌。 他的诗歌创作是有方法的,其中之一就是仿照古代的诗词,但抛弃古诗词的格律,并将其转化为白话。 比如上文提到的《两只蝴蝶》,就是按照宋词《生查子》创作出来的。我们不妨参照《生查子》词牌中的代表作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虽然胡适的诗是按照《生查子》仿写的,但是却又完全不按照该词牌的平仄格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适的矛盾心态: 他既想尝试用白话作诗,冲破格律束缚,但又不能完全脱出旧体诗词的窠臼。 相比于胡适的白话自由诗,郭沫若创作的诗显然就自由的多。 而格律与白话的融合,则是要靠徐志摩、闻一多的努力,新诗到了戴望舒手里,才有点诗的样子。
#书生吴延陵##名人论胡适# 名人论胡适|005期朱自清论胡适 我国
书生说文化
2024-11-04 15:22:31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