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大的遗憾,是兵败缅甸,白白折了大批精兵强将,一度连舍不得用的库伦兵都派去了,最后,承受不了损失,只能与缅甸议和。战力严重受损,还彻底失去了对缅甸的权利。 1769年深秋,缅甸边境的新街和老官屯一带,清军与缅军在此集结,双方兵力达数万之众,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展开。清军主帅傅恒虽已染上热带疾病,仍坚持指挥,全军将士无不奋勇向前。 数月前,为了平息边境冲突,维护国家尊严,乾隆皇帝决定再次征讨缅甸。他在紫禁城太和殿,亲赐御用甲胄给傅恒。傅恒受命后,率领1.3万八旗兵和9000贵州兵,浩浩荡荡南下。 与此同时,副将军阿里衮和将军阿桂率领的1.5万清军,从大盈江一路南下,计划与傅恒的部队形成夹击之势。7月20日,傅恒率军成功渡过大金沙江,深入缅甸境内。9月18日,阿里衮的部队在大盈江与缅军水师相遇,经过激战,击沉缅军三艘战船,顺利进入大金沙江流域。 两路清军在新街会师,面对的是集结了约3万人的缅军主力。缅军中还有数百名曾与法国作战时俘虏的法军降兵,增加了其战斗力。十月初十,清军首先在新街发起进攻。水师部队击沉缅军六艘战船,陆军攻克对方三个营寨。缅军被迫后撤数十里,退守老官屯。 在老官屯,缅军在大金沙江两岸筑起坚固的营垒,企图以此阻挡清军的进攻。10月20日,清军推进至老官屯,准备再次发起攻势。两天后,战斗打响。 傅恒和阿里衮亲临前线,指挥部队冲锋。然而,缅军的防御工事坚不可摧,加上火力猛烈,清军多次进攻均未奏效,总兵福德在战斗中不幸阵亡。 面对缅军顽强的防守,清军试图通过火攻和炮轰摧毁敌方营垒,但效果甚微。与此同时,热带疾病在清军中蔓延,副将阿里衮、总兵吴士胜、水师提督叶相德相继病逝,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傅恒也因病卧床,无法继续亲自指挥。 缅甸方面,贡榜王朝的国王辛标信对于战局的发展感到忧虑。清军在新街的胜利令他意识到,继续战争可能对缅甸不利。于是,他主动派使者前来求和。考虑到部队减员严重,指挥官接连病逝,清朝方面也倾向于和平解决。 双方经过谈判,达成协议:缅甸按照传统礼仪,恢复对清朝的朝贡,并承诺不再侵扰边境;清朝同意重新开放双方的边境贸易。 1770年7月,双方正式停战。缅甸重新纳入清朝主导的朝贡体系,双方恢复了和平。与此同时,由于缅甸将主要军力从暹罗地区撤回,原本已被其征服的暹罗在华裔将领郑信的领导下,成功复国,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缅甸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因此受挫,从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清朝的战略目标。 然而,这场战争对清朝来说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多位高级将领在战斗和疾病中丧生,军队损失惨重。据统计,几次战争中清军损失人数可能达两万之多。这场战争虽然被乾隆皇帝列为“十全武功”之一,但其带来的消耗和损失,实际上初显了清朝国力开始走向衰落的迹象。 公元1583年,明朝为了收复失地,派遣了大军南下缅甸。这次行动不仅可以看出明朝边疆政策的决断性,还直接影响了地方土司的政治选择,很多原本摇摆不定的土司此时选择归附明朝。 自1750年代起,东吁王朝因内乱和民族冲突逐渐衰弱,孟族的崛起标志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形成。贡榜王朝的建立不仅改变了缅甸的政治地貌,还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军事扩张不仅吞并了阿霍姆王国和曼尼普尔王国,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暹罗和中国的边境安全。 公元1762年,贡榜王朝的军事行动触发了与清朝的一系列冲突,这些冲突后来被称为清缅战争。贡榜王朝的军队在此期间频繁侵扰云南边境,清朝不得不派兵应对。 这场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两国军事战略的较量。清军在多次战斗中遭受重创,尤其是在1765年的车里战役中,缅军利用其地理和军事优势,对清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清朝的军事应对策略也值得关注。尽管初期遭遇失败,但清朝随后调整了战略,更加注重对边境的控制和对军队的管理。乾隆皇帝在1767年的指令中明确要求提升边防效率和加强军事纪律,这一改革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战争进程。清军在明瑞和额尔景额的率领下,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战役,逐步恢复了边境地区的稳定。 然而,清朝的这些努力并非没有代价。清军在缅甸的战争中耗费巨大,无数士兵在异国他乡牺牲,高级将领如杨应琚和刘藻等人也因战争失利而遭到严厉处罚。 最终,在清朝和贡榜王朝之间的对峙中,虽然双方都意识到持久战的不利,但双方的和平谈判并不顺利。清朝在几次战役后逐步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这对于维护国家的边疆安全具有长远的意义。而贡榜王朝也从这些冲突中学到了与强邻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来自 《国学经典文库》丛书编委会编著. 清高宗乾隆[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