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洪学智妻子张文带领解放军同志来到阳曲县寻找因战乱寄养的女儿。十多天搜寻无果后,她在一户老乡家歇脚。交谈中,妇人惊呼:“你要找得就是我!当年就是你把孩子留给了我呀!”张文激动追问女儿下落,却不料妇女却说:“孩子......她,已经不在我家了......”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129师司令员洪学智和他的夫人张文,面临着一个痛苦的抉择。 他们的女儿刚出生40天,但战事日益紧张,他们不得不将孩子暂时寄养,以便全身心投入抗日斗争。 洪学智和张文怀着沉重的心情,将女儿交给了一位姓任的老乡。这位老乡住在山西阳曲县一个叫"东西房山"的地方。 临别时,张文紧紧抱着女儿,泪水浸湿了孩子的襁褓。洪学智轻抚妻子的肩膀,低声说道:"等到战争结束,我们一定会回来接她。"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人们的想象。接下来的十二年里,这个小女孩辗转多家。她先是被托付给任宝娃夫妇,后来又辗转到了白富生家中。最终,她被一位名叫白银翠的妇人收养,取名"红红"。 白银翠家境贫寒,但她待红红如亲生女儿。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银翠省吃俭用,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红红。 寒冬腊月,她让红红穿上唯一的棉袄,自己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 饥荒时期,她把仅有的粮食喂给红红,自己只喝稀粥充饥。在白银翠的悉心照顾下,红红茁壮成长,成为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姑娘。 1951年6月,战争已经结束多年。张文带领一队解放军来到山西阳曲县,开始了寻找女儿的漫长旅程。她们走村串户,询问每一个可能知情的人。然而,"东西房山"这个地名太过模糊,加上战乱导致的人口流动,寻找的过程异常艰难。 经过多日的奔波,张文终于在一位妇人家中得到了关键线索。这位妇人回忆起多年前确实有一个姓任的人家收养过一个女婴,后来因为生活困难,将孩子转给了其他人家。顺着这条线索,张文最终来到了白银翠家。 当张文看到红红的那一刻,她的心猛地颤抖了。那张熟悉而陌生的小脸,仿佛是她年轻时的翻版。更让她确信的是,红红右耳后的一个小胎记,正是她当年留意到的特征。张文激动地上前想要拥抱女儿,却被红红躲开了。 红红警惕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女人,不明白为什么她会如此激动。白银翠察觉到了气氛的尴尬,将红红拉到身边,轻声解释道:"红红,这位阿姨可能是你的亲生母亲。" 红红震惊地看着白银翠,眼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她紧紧抓住白银翠的衣角,摇着头说:"不,我的妈妈就是你。我不认识她,我不要跟她走。" 张文看着眼前这对感情深厚的母女,心中百感交集。她既为找到女儿而欣喜,又为女儿对自己的陌生和排斥而心痛。她理解红红的感受,知道突然出现的亲生母亲对这个12岁的小女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白银翠看着眼前这位饱经沧桑的母亲,心中涌起了深深的同情。她蹲下身,向红红解释道当年亲生父母是因为战争而不得不分离的家庭。 红红听着养母的话,眼中噙满了泪水。她看看白银翠,又看看张文,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张文见状,蹲下身平视着红红的眼睛,温柔地说:"孩子,我知道这对你来说很难接受。我们可以慢慢来,不急于一时。你愿意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彼此吗?" 在白银翠的开导和张文的耐心等待下,红红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她同意跟随张文回到北京,但坚持要经常回来看望白银翠。张文欣然同意,她深深感激白银翠多年来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回到北京后,红红恢复了洪醒华的本名,开始了新的生活。洪学智和张文对女儿倍加疼爱,但也尊重她与养父母的感情。他们多次给白银翠寄去慰问信和补偿金,表达深深的谢意。 洪醒华虽然适应了新的环境,但始终没有忘记抚养她长大的养父母。她经常回到山西看望白银翠,将自己在北京的见闻和学习情况告诉养母。每逢节假日,她都会邀请白银翠来北京小住,让两个家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洪醒华越发理解了父母当年的艰难抉择。她努力学习,立志要像父母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最终,她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希望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洪醒华结婚后,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孩子们听,教育他们要同时尊敬两个外公外婆。她常说:"我有两个妈妈,都同样伟大。一个给了我生命,一个把我抚养长大。" 多年后,洪醒华写下了回忆文章《我的两个妈妈》,讲述了自己特殊的成长经历。这个跨越战火、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它被多家媒体报道,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还被改编成电影《寻找醒华》,于2010年上映。 洪学智将军晚年多次公开表达对白银翠的感激之情,称她是"再造之恩"的恩人。 (来源:福建党史月刊——《洪学智夫妇寻女记》)
129师司令员是什么职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