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搞垮苏联的方法又出现啦!看看现在中国的事吧,怪事接二连三…… 1946年的国

文山聊武器 2024-11-01 13:48:29

那个搞垮苏联的方法又出现啦!看看现在中国的事吧,怪事接二连三…… 1946年的国际舞台上,新的全球结构逐渐成形,美国与苏联两大强国在力量和影响力上相互对峙。这种双极体系下,两国在人口、地理和军事力量上互有竞争,都旨在扩大自身的全球影响力而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苏联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但凭借对重工业的大力发展,似乎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复兴。然而,这种偏重重工业的发展策略,忽视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平衡,导致国内外在经济多样性与自给自足方面存在脆弱性。特别是在粮食生产上,苏联的不足成为了其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美国则通过远离欧洲主战场的地理优势,经济迅速复苏并扩展。面对苏联的挑战,美国选择了一种非军事的战略路径来巩固其超级大国地位。美国政府和私营部门通过经济和金融手段,对苏联进行战略性的压制,尤其是在粮食市场上施加影响。 在苏联对外求助粮食的过程中,美国政府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经济操作,先是在国际市场上通过资本运作抢购大量粮食,造成短缺,然后高价出售给包括苏联在内的粮食短缺国家。苏联在迫切需要粮食支持其人民的情况下,不得不以高价从美国购买粮食,这进一步加剧了其经济的负担。 苏联内部因为粮食危机而民怨沸腾,国家的资金储备也因此而逐渐枯竭。苏联政府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无力维持其庞大的行政和社会结构。这种长期累积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最终导致苏联在1991年正式宣布解体。 这场冷战期间的经济与粮食战,虽未涉及军事冲突,但却是现代战争的一种变形,即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战略目的。美国的这种策略不仅有效地限制了苏联的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为其自身在冷战后期确保了战略优势。 21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将粮食作为战略工具,企图通过控制全球粮食市场来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农业历史的大国,自然成为了美国策略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国的粮食安全始终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依靠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勤劳的农民,保持了较高的粮食自给自足率。然而,面对美国及其联合的国际四大粮商,中国的粮食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和这些粮商初步的策略是通过大量购买中国市场上的稻谷、小麦和玉米,制造出一种国内外粮食供应紧张的假象。 这种操作引起了国内消费者的恐慌,许多人开始抢购粮食,导致价格暴涨。与此同时,这些粮商在市场上积极囤积粮食,等待时机将其高价售出,以此来实现巨额利润。 面对这种局面,中国的国有企业中储粮发挥了关键作用。作为负责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主体,中储粮在市场上执行了一系列精准操作,以稳定粮食价格和保障国内供应。每当四大粮商试图通过提高价格来操纵市场时,中储粮就通过投放储备粮来压低价格,有效地抑制了粮价的过度波动。 中储粮的策略开始显现效果。他们不仅保持了粮食的供应和价格稳定,还通过频繁的市场操作,使得四大粮商的策略逐渐失效。当粮商们以为中储粮的储备即将耗尽时,中储粮却能够不断地投放更多的粮食,这让粮商们感到困惑和压力。 到了主要的粮食收割季节,中国的粮食生产状况良好,国家的粮食储备量也达到了高达一亿吨的历史新高。这一消息一经对外宣布,即刻震惊了全球市场,尤其是那些试图操纵市场的粮商。 他们意识到,长期的高投入和低回报使得他们的资金链趋于紧张,而中国的稳定供应和高储备量则彻底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最终,这场围绕粮食的博弈以四大粮商的失败告终。他们在粮食战中投入巨资却收获甚微,而中储粮则利用其强大的市场调控能力,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也保护了普通消费者免受市场操纵的影响。 来自 彭光谦,徐长银主编. 世界老二不好当[M]. 2017

0 阅读:86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