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怜了!上海的教授老夫妻,双双死在养老院,三名子女在国外,无一回国探望,伟大

周律鸣不评 2024-11-01 10:59:19

太可怜了!上海的教授老夫妻 ,双双死在养老院,三名子女在国外,无一回国探望,伟大的父爱、母爱,临走也不拖累远在海外的子女! 两位老人曾是备受尊重的大学教授,一生投身教育事业。   几十年前,正值中年,他们秉持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梦想,把全部心力都倾注在孩子的教育上。为了让三个孩子出国留学,他们忍受着经济的紧张和生活的简朴,竭尽全力为孩子们铺设一条光明的前途。   岁月流转,孩子们在海外生活渐渐安定下来,成家立业,扎根异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国探望父母的次数逐渐减少,最初的热切问候也慢慢演变成了偶尔的电话联系。每当接到久违的国际长途时,老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询问他们的工作、生活、孩子的情况,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但视频电话背后,是忙碌的身影与冷淡的语气,难掩时间与空间带来的疏离。   后来,两位老人搬进了养老院。子女们商量后决定这样安置他们的晚年生活,认为这是最妥善的选择。   事实上,父母起初他们也向子女们提出过是否能回来一趟。   接到的回复往往是一句“工作太忙”,或者“年底争取回去”。电话那头的推脱让老人心酸,甚至开始感到内疚,仿佛自己对孩子的请求是一种打扰。   ……   养老院早晨的时光里,老人们总是习惯坐在窗边,目光远眺,好像总在等待某个身影的到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注意到,老教授时常手拿旧相册,一页一页地翻看,仿佛想从那泛黄的照片里找回曾经的温暖。   他们说话时的语调中,总是带着一种特殊的自豪。   大儿子成为了工程师,在国外某大公司供职;二女儿则成了大学讲师,生活稳定;小儿子年纪轻轻便自己创业,听说事业做得还不错。   随着时间流逝,老教授的身体逐渐被疾病困扰。即便如此,他也极力保持体面,人们能感受到他身上的倔强和自尊,甚至到最后一刻也不愿意成为子女的负担。   老人曾几次委婉地向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提及,他并不想让子女们操心自己的病情,怕影响他们的事业。   一日,老母亲突然离世,毫无预兆。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老教授的精神几乎崩溃,几度悲痛地呆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那段时间,老教授的身体迅速恶化,日渐消瘦,时常虚弱地靠在床上,眼神空洞。   工作人员尽可能地安抚老人,但每一次与儿子们视频通话过后,老人的情绪都会变得更加沉默。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亲生子女会在父母人生最后的时刻也不愿意回来。   即便如此,老人依然在视频中嘱咐孩子们要照顾好自己,他用微弱的声音安慰子女,让他们不要为自己担心。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老教授不久后也去世了。   工作人员得到三个孩子的答复却让所有人心凉,三名子女通过一场视频葬礼“送别”了父亲,后事全权委托养老院处理。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交代,仅仅是简单的几句寒暄,让这场原本应该充满亲情的告别显得冷漠而疏远。   许多人对此感到惋惜,认为这对教授夫妻耗尽一生心血,培养出三个成功的子女,却最终孤独终老。   有人认为,现代生活节奏快,许多子女迫于生计和工作压力,难以兼顾陪伴父母的义务;也有人则觉得,无论工作多么繁忙,父母的养育之恩总应在生活中抽出时间回报,哪怕只是短暂的探望,也比冷冰冰的电话来得温暖得多。   事业与亲情之间的取舍问题,被人们反复提起。   而这件事似乎揭示了一个让人心酸的现实:在追求成就的过程中,不少家庭忽略了情感的纽带,而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往往已是无可挽回的结局。   在这个老教授的故事背后,承载着一种难以描述的孤独。   那是一种来自现代社会的孤独,是因为子女们的成就而产生的反噬,仿佛是代价,也仿佛是命运的安排。   负心多是读书人。   【信息来源:网易新闻】

0 阅读:1243
评论列表
  • 2024-11-01 11:22

    最失败的知识分子,把子女送给为敌人,并培养成才,最后却无人送终。这种人死得太便宜了。

  • 2024-11-01 11:34

    这图片几年前看过,可不是说的这事。

  • 2024-11-01 12:26

    利益转移给国外,麻烦都留在国内了[好生气][好生气][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