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2003年,上海一大学生因病去世,可因为欠太多的医疗费,医院不给开死亡证

柳淮蕊 2024-10-31 14:57:37

[微笑]2003年,上海一大学生因病去世,可因为欠太多的医疗费,医院不给开死亡证明,导致尸体在殡仪馆放了17年,母亲为此到处想办法凑钱,谁料凑够以后,殡仪馆竟表示:“交二十万再火化!”     胡月琴这一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儿子李奇乐,聪明、懂事、上了上海的大学,村里人提起他都夸个不停。   可谁也没想到,2003年春天,这孩子突然查出急性胰腺炎,送医院时已经病得不轻了,胡月琴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家掏空,也要把儿子救回来!”   日子在医院里一天天熬过去,胡月琴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边,心急如焚地盼着儿子挺过这一关,可是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母亲,折腾了一个月,医生最终摇了摇头,李奇乐没能撑过去。     胡月琴咬着牙,准备替儿子办后事,可她万万没想到,医院的工作人员冷冷地告诉她,“你欠了10万块钱的医药费,不交清,不给办死亡证明。”   听到这句话,她的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所有的积蓄早已花光,能借的亲朋也都借遍了,实在凑不出这么多钱。   胡月琴卑微地求着医院,试图先拿到死亡证明,让儿子安息再说,但医院却态度坚决:“按规定,欠费不结清,不给开证明。”   没了死亡证明,儿子的遗体不能火化,最后被转移到了上海宝山殡仪馆临时存放,“儿子走得这么急,总得让他安安稳稳地去吧。   ”胡月琴心如刀绞,走投无路,想着办法给医院打官司,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她却不甘心,她想哪怕再难,也得给儿子讨个说法。   于是她奔走于法院、信访办,找到的律师都说“这案子难”,媒体报道后也没有人帮她解决实际问题,年复一年,她的头发慢慢地从青丝变成白发,但她依然在四处奔走。   到了2010年,胡月琴的事迹被越来越多人知道了,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开始捐款,可是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时间一长,殡仪馆的存放费用越攒越高,几年间就翻了好几倍,到2020年时,这笔费用已经接近20万元。   后来胡月琴从满怀希望到几乎绝望,然而她始终不愿放弃,“我这一辈子,儿子是我唯一的牵挂,为了他,我怎么都得坚持下去。”   她甚至数次跪在医院门口,恳求医院通融,开一张小小的死亡证明,可是每次迎接她的,都是冷漠的回答:“不结清欠款,不开证明。”   “这十几年来,我跑了多少趟,求了多少人,只有我自己知道,”胡月琴说这话时,眼里透着一股子倔劲儿。   她明白,医院有医院的难处,遇到恶意拖欠的病人也确实不少,但自己这一路的辛酸和坚持,又有谁能真正体会?   2019年,有人建议她试试向更高层反映情况,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她写了封信,寄往了有关部门,几个月后,她竟然接到了医院的电话。   那头的人告诉她:“医院愿意赔偿10万元,帮忙解决后续问题”,听到这个消息,胡月琴愣住了。   17年来,她多少次想过放弃,可一想到孤零零停在殡仪馆的儿子,她咬着牙继续走下去,如今,终于有人给了她一个交代。   2020年胡月琴如愿以偿,送儿子走完了最后一程,火化那天,她穿着一件深色的旧外套,神情平静而沉默地站在火化炉前。   她心里空落落的,又有些释然,“儿子,妈妈终于让你安息了,”她低声喃喃着,眼眶微微湿润。   在一次次的奔波、求助、失望中,她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送儿子最后一程,是她作为母亲的责任,如今胡月琴终于完成了这件“大事”,也为许多人敲响了反思的警钟。   胡月琴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讲究规则的社会中,是否应该为特殊情况开辟一条人性化的出路?在制度面前,我们能否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不忘去关怀那些深陷困境的人?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善人捐款20万元,胡月琴老人儿子遗体终于能火化安葬了》)

0 阅读:1158
评论列表
  • 2024-10-31 16:51

    就这个事情而言,死者家属应该感谢医院,虽然没救活,但医院垫钱治病了。现在,患者没钱,停药,催家属交钱,不会给你欠10万的机会。

  • 2024-10-31 15:20

    丧尽天良

  • 2024-10-31 15:22

    医院不是欠费(哪怕是一分钱)不交,就赶人吗?保安又不是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