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虏伯装甲:100毫米等效230毫米铁甲
柯柯基看武器
2024-10-29 21:54:21
早在1880年代,人们就在实践中发现,增加了铬元素的合金,具有更高的硬度。但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世界各大炼钢厂一时还无法生产出大型的镍铬钢钢锭,而要想对镍铬钢钢板进行加工,就更是难上加难。
1893年,德国著名的钢铁与火炮制造商克虏伯公司,率先解决了这一难题,次年,克虏伯装甲(即克氏装甲)问世。虽然其与更早诞生的哈氏装甲(哈维镍钢)同为表面渗碳硬化钢,但由于克虏伯装甲是增加了铬元素(铬含量在1.5%以上)的镍铬合金钢,因此进一步增强了装甲的硬度。
而更为重要的一项进步在于,克虏伯装甲不再需要通过低效率(持续约2-3周)的木炭加热来实现表面硬化,而是利用含碳气体对钢板的渗碳面进行直吹。这一变化,使克氏装甲的生产效率大增。最后,再通过水或油的喷射,对钢板完成淬火(即所谓的克虏伯水甲与油甲)。
测试试验表明,克虏伯装甲在防护效果上的提升是明显的:100毫米厚度的(表面渗碳硬化)克虏伯镍铬钢,其防护水平大致相当于120毫米厚的(表面渗碳硬化)哈维镍钢或160毫米厚的(非表面渗碳硬化)普通镍钢或230毫米厚的(复合)钢面铁甲或250毫米厚的纯(锻/熟)铁甲。
当时,诞生仅数年的哈维镍钢正红极一时,被各大海军强国争相引进和生产,一度供不应求。但克虏伯镍铬钢更佳的质量,特别是其更高的生产效率,使克氏装甲很快就成为当时最优秀的舰用装甲。
相对于哈维镍钢,克虏伯镍铬钢虽然未与前者形成绝对意义上的代差,但克虏伯装甲却是同期表面渗碳硬化装甲中的佼佼者。在短短几年间,世界装甲制造领域就取得了连续性飞跃,着实令人惊叹。而技术迭代速度之快,在同期的前无畏型战列舰上则要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直观。
日俄战争前,日本陆续服役的六艘战列舰,就先后应用了三代防护装甲。其中,于1894年开工的两艘富士级,基甲采用的依然是铁甲舰晚期广泛应用的钢面铁甲(后又增加一层6英寸厚哈维装甲);而从1897年起陆续动工的三艘战列舰(敷岛号、初濑号及朝日号),在建造时就直接采用了划时代的哈维镍钢装甲;等到1899年三笠号动工时,该舰已经用上了全新的克虏伯镍铬钢装甲。
同期,英国可畏级前无畏舰也开始采用克氏装甲。从哈维到克虏伯,技术发展之快,不禁让人对19世纪末的人类工业感到惊叹。而克虏伯装甲也为20世纪主力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后续的无畏舰乃至二战期间主力舰的装甲制造标准(如美国Class A)均可视为在克虏伯装甲基础框架下的进一步改良和优化。
0
阅读:547
风暴海燕
因为马卡洛夫被打压,沙俄舰队起航后,被帽弹才开始配发。对马海战正好打了个时间差,历史有时候就这么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