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陈永贵穿着黑布衫,戴着旧草帽,像个老农,独自一人走在北京的胡同里,谁

麒阁天下事 2024-10-29 19:03:01

1975年,陈永贵穿着黑布衫,戴着旧草帽,像个老农,独自一人走在北京的胡同里,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身影,竟是国务院副总理。 (来源:人民网:1986年3月26日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劳模陈永贵逝世) 20世纪中期,大寨是山西昔阳县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那里沟壑纵横,土地贫瘠,农民们守着巴掌大的土地,却依然食不果腹。 4700多块零散的耕地,最大的不过三亩,最小的甚至不到半亩。 遇到下雨天,辛苦种下的粮食和肥料就会被雨水冲走,这样的场景,让大寨人苦不堪言。 1953年,时任大寨支部书记的陈永贵,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十年造地计划》。 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改造“七沟八梁”,将零散的土地连接起来,变成水平梯田。 这项工程,对于当时的大寨来说,无异于愚公移山。 但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人硬是靠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一锤一钎地改造着大山。 他们用石头垒坝,用土填沟,一点一点地改变着大寨的面貌。 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七沟八梁”变成了层层叠叠的梯田。 180多条大坝、2条盘山渠、2个水库、3000多个鱼鳞坑和蓄水池,将原本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新增了80多亩耕地。 1962年,大寨的粮食产量达到了每亩387公斤,比10年前翻了近一番。 大寨的巨变,也让陈永贵的名字逐渐被外界所知。 大寨的成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1964年,陈永贵受邀参加了毛泽东的生日宴会。 在宴会上,毛泽东对陈永贵的热情和赞赏溢于言表,多次夸赞他是“农业专家”。 这也意味着,陈永贵的人生将迎来更大的变化。 1975年,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负责主管农业。 这个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走进了国家权力中心。 面对这个重要的职位,陈永贵内心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他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很难胜任这么重要的工作。 但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份重任,因为他明白,这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 陈永贵虽然身居高位,但一直保持着农民的本色。 他不愿意把户口迁到北京,也不愿意领国家的工资,每年秋天过后,还是坚持从大寨领取口粮。 他依然穿着朴素的衣服,吃着简单的饭菜,甚至对中央提供的生活补助和特供商品都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回大寨劳动,并将官方给予的工分和生活补助转为实际的农作力。 在国家政坛的几年里,陈永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不适应官场的环境,也不习惯繁琐的会议和文件。 他承认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对付复杂的工作觉得有点吃力。 1980年,陈永贵主动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在全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上,他请求辞去职务,坦诚地表示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文化水平已不适应高强度的工作。 辞职后,陈永贵本来想回大寨,过回他熟悉的农民日子。 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贡献,政府最后决定让他继续留在北京。 陈永贵虽然离开了政治舞台,但心里还是挂念着大寨。 他在大寨的粮食分给了乡亲们,把自己心爱的羊毛毡送给了入党介绍人贾进才,还把用过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捐给了村集体。 这些举动,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也彰显了他朴实无华的品格。 他搬到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里,过起了简单的生活。 他不愿意闲着,主动提出继续为社会出力。 陈永贵被调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这份工作挺轻松,一周只用去一天。 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普通人的生活。 他经常自己上街买菜,还爱跟街坊邻居聊聊天,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永贵大叔”。 他似乎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环境,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多年的辛苦工作和抽烟,让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损害。 1986年3月26日,陈永贵因肺癌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他的追悼会上,只有华国锋一位中央领导人出席,这或许也从側面反映了他在政坛的特殊境遇。 华国锋的出现,表达了对这位老战友的深切怀念和哀悼。 临终前,陈永贵曾说:“我梦见毛主席了,毛主席让我继续到另外一个地方给他干事。 我死了以后要把骨灰埋在大寨。” 这个梦境,或许是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眷恋,也或许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他的一生,从大寨的农民,到国家的副总理,再回归到普通人的生活,最终叶落归根。 他在中国政坛上像流星一样,虽然时间短暂,但光芒四射。 陈永贵的一生,是大寨精神的缩影,也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一个独特的个体样本。 他原本是个普通农民,后来成了国家领导人,最后又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他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他身上体现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心系人民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而“大寨精神”所代表的集体主义和自力更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它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勤勉努力的态度不能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不能忘。

0 阅读:4
麒阁天下事

麒阁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