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克诚有高度近视,配眼镜就是带兵打仗间隙的一件大事,但他却看得长远,足智多谋,陈

麒阁天下事 2024-10-29 19:02:58

黄克诚有高度近视,配眼镜就是带兵打仗间隙的一件大事,但他却看得长远,足智多谋,陈毅说他:“眼睛虽然近视,但他看事情却是千里眼啊!”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初心·故事丨中央纪委原常务书记黄克诚:抓党风,“不怕撕破脸皮”) 1902年,黄克诚出生在湖南永兴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 在省立三师读书的他,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几何,开始思考“人生几何”,国家的出路和个人的命运紧紧缠绕在一起。 他接触到革命思想,就像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随后,他进入国民党中央政治讲习班,接受了系统的军事训练,为日后戎马倥偬打下基础。 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 北伐战争中,黄克诚在唐生智的部队里,既带兵打仗,又发展党员,展现出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 湘南起义爆发后,他迅速响应,组织农民武装,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猛将。 在红五军,黄克诚的军事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攻打修水县城时,他亲自带队冲锋,第一个爬上了城墙,为胜利打开了局面。 即使彭德怀提醒他“戴着眼镜太显眼”,他依然冲在最前面,因为他深知,革命需要的就是这种“豁出去”的勇气。 中央苏区的斗争异常残酷。 在五次反“围剿”中,黄克诚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建宁战斗中,敌人机枪的子弹几乎贴着他的眼镜飞过;良村追击战中,一颗哑弹在他脚下爆炸,却奇迹般地没有引爆。 这些经历,无疑是对他意志的磨炼。 更严峻的考验来自内部。 在肃反运动中,黄克诚坚守原则,帮助被冤枉的同志,结果自己也差点被当作“AB团”成员。 赣州战役中,他反对冒险强攻,并果断指挥部队撤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然而,这些正确的举动却一度被视为“右倾”,他被撤职、调岗,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 在长征途中,黄克诚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出色军事指挥能力。 在湘江战役中,他带领部队拼命战斗,为中央红军主力顺利过江提供了掩护,对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遵义会议后,他率部掩护大部队北上,在土城赤水一带击退了敌人的追击,确保了红军的安全。 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率部转战苏北。 面对海潮灾害,他不顾个人安危,带领军民修筑海堤,保障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阜宁人民感念他的恩德,想将海堤命名为“黄公堤”,但他坚决拒绝,因为他认为这是集体的功劳,共产党不搞个人崇拜。 在解放战争期间,黄克诚继续为新中国的成立努力奋斗。 他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起到了关键的指挥作用,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当上了总后勤部部长,为军队的后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住着破旧的老房子,拒绝翻修,因为他认为国家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用钱。 庐山会议上,黄克诚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大跃进”中的“左”倾错误,结果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即使遇到困难,他还是经常到农村了解民情,心里始终牵挂着百姓。 文革时他受了不少苦,但一直坚信党的理念。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黄克诚当上了中纪委的常务书记。 他深知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以“不怕撕破脸皮”的勇气抓党风,查处了一系列腐败案件,赢得了人民的敬佩。 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不搞特殊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走后门”。 即使是老部下出了错,他也照样严厉批评,不会手下留情。 黄克诚病重时,仍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听到有关腐败的事情,他非常痛心,说:“这些人必须严惩,不能手软!” 他用一生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和责任。 黄克诚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从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到和平年代的反腐倡廉,他始终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的精神会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仅要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更要在和平年代坚守原则,敢于斗争。 黄克诚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的一生,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命运,也体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 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和奉献。 他的故事会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0 阅读:1
麒阁天下事

麒阁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