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黄埔校长,身负五处重伤却依然指挥若定,后来他却成了替罪羊,被免去一切职务,他就是人称“关猛”、“关铁拳”的关麟征。 (来源:华商网:秦人悍将:黄埔第一人关麟征) 关麟征的早期人生,几乎是一部标准的民国军人奋斗史。 他出生于陕西户县一个普通的村庄,最初的目标只是想当个威风的连长。 后来,在乡党于右任的推荐下,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从此开启了戎马生涯。 早年的关麟征,可谓顺风顺水。 东征、北伐、中原大战,他屡立战功,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副师长,甚至在一次战斗中掩护蒋介石脱险,得到赏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关麟征的军事才能充分展现了出来。 他率领的五十二军,参与了几乎所有重要的战役。 在长城抗战中,他身负五处重伤依然指挥若定,名声大振。 在台儿庄战役中,他带领部队与日军第十师团和第五师团激烈交战,最终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此后,武汉会战、长沙会战,都有他浴血奋战的身影,冈村宁次在新墙河甚至被他挡了八次渡河。 他的用兵风格稳准狠,被誉为“关猛”、“关铁拳”,名震一时。 他的部下杜聿明、郑洞国、刘玉章、张耀明,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抗日将领。 关麟征本人,更是从师长一路升到集团军总司令、方面军副总司令,成为黄埔一期生中的佼佼者。 不过,他并没有因为这些辉煌的战绩得到预期的回报。 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这本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机会,然而几天后,这个任命被取消,他被调往云南担任警备司令。 这次调动,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二·一惨案”的发生,让他成了替罪羊,被免去一切职务。 关麟征的被雪藏,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外部因素,也有自身性格使然。 他和陈诚之间的矛盾是他仕途受阻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诚是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也是土木系的重要成员。 关麟征性格直爽,看不惯陈诚的为人处事,两人多次发生冲突。 在陈诚晋升十一师师长时,关麟征曾公开反对,这让他和陈诚结下了梁子。 后来,关麟征又揭发土木系将领黄维吃空饷,更是加剧了与陈诚的矛盾。 两人在昆明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关麟征直接说陈诚心胸不够开阔,这话让陈诚非常生气。 在关麟征被调离东北一事上,陈诚很可能在背后推波助澜。 其次,蒋介石对陕西籍将领的疑虑也是关麟征被雪藏的重要原因。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对陕西籍将领一直心存芥蒂。 胡琏曾推荐关麟征接任汤恩伯的职位,却被蒋介石一口回绝。 原因就在于胡琏也是陕西人,这让蒋介石更加怀疑关麟征有结党营私的意图。 他更喜欢像杜聿明、张灵甫那样唯命是从的“孤臣”,对于可能形成地方势力的将领,往往会采取打压的策略。 再说,关麟征的性格也起了重要作用。 他为人直爽,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他曾经说过:“我关麟征带兵打仗,从来没怕过谁,但我最怕开会。” 这说明他不喜欢官场里的那些明争暗斗。 他更喜欢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拼杀,而不是在玩弄权术。 这种性格让他在复杂的政治圈里很难站稳脚跟。 关麟征离开军界后,选择定居香港,过起了隐居生活。 他读书、写字、听秦腔,远离政治旋涡,仿佛回到了最初那个只想当个连长的少年。 偶尔,他会接待一些老朋友,比如胡琏。 两人会谈起当年的战事,也会聊起如果去了东北会如何部署。 关麟征的设想是:一方面,选拔精锐部队,集中优势兵力,“活捉林彪”; 另一方面,将伪满洲国的军队收编,作为地方保安部队,以战养战。 这些设想,如今看来或许有些天真,但也展现了他不同于常人的战略眼光。 关麟征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出身农家,后来成为知名的抗日将领,但最终因为政治斗争而悄然退场。 他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背景,也展现了国民党内部的复杂争斗。 他的一生,既有辉煌的战功,也有令人惋惜的结局。 关麟征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对日军士气的打击极大。 如果他能有更多的机会,说不定在战场上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當時日子不太平,每个人的路都走得不容易,很多时候都是被大环境推着走,自己做不了主。 关麟征的悲剧,在于他生不逢时,也败于政治斗争的残酷。 他和胡宗南的经历截然不同。 胡宗南,也是陕西人,也是黄埔一期生,但他却深得蒋介石的信任,长期掌控西北军政大权。 这与他善于揣摩上意,以及刻意压制陕西籍将领的做法不无关系。 胡宗南的部队中,几乎没有陕西籍的高级将领。 他甚至将黄埔军校西安分校的陕西学员打散,避免他们形成地方势力。 这种做法,与关麟征的耿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关麟征的结局,也让人反思国共内战的走向。 如果他在东北战场上能派上用场,可能会影响战局。 然而,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他的决定也体现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将领的想法。 他们对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争斗感到失望,最终决定离开。
他曾是黄埔校长,身负五处重伤却依然指挥若定,后来他却成了替罪羊,被免去一切职务,
麒阁天下事
2024-10-29 19:03:00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