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季承悄悄把母亲和叔祖母接到北京,希望能和父亲季羡林团聚,季羡林一开始

麒阁天下事 2024-10-29 19:02:59

1962年,季承悄悄把母亲和叔祖母接到北京,希望能和父亲季羡林团聚,季羡林一开始却没有那么亲近,季承说:“她们有什么话也不会随便跟父亲讲,父亲也从不主动问。” (来源:新京报:季羡林的一生:留德十年收获“苦涩”爱情) 季羡林出生于山东清平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肩负着家族的希望。 为了让季羡林接受更好的教育,年幼时他被送到济南的叔父家。 在叔父的安排下,他先后就读私塾、新式小学,接触了新旧两种教育模式。 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文化浪潮席卷全国,新式教育中的白话文、新思想,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认知和价值观。 这段经历,为季羡林日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基础,也让他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 十八岁那年,季羡林在叔父的操办下,和比他大四岁的彭德华结了婚。 这桩包办婚姻,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并非个例,却也注定了这段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无奈。 彭德华虽未接受过高等教育,却是一位勤劳善良、孝顺公婆的传统女性。 她默默承担着家庭的重担,照顾着年幼的子女,为季羡林的学术生涯提供了稳定的后盾。 然而,对于季羡林而言,这段婚姻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而非爱情。 他内心的缺失,也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了隐患。 1930年,季羡林考上了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开始了他的新学术旅程。 他在清华园里学习非常投入,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学术书籍,仿佛永远也学不够。 他和李长之、吴组缃、林庚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成了好朋友,被大家称为“清华四剑客”。 这段友谊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1935年,季羡林获得赴德国留学的机会。 在哥廷根大学,他深入研究梵语和巴利语等古代语言,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外生活让他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视野也变得更开阔了。 在德国留学期间,季羡林与一位名叫伊姆加德的女子相遇,两人之间产生了美好的爱情。 这段感情却遇到了不少难题。 一边是异国恋人的依恋,一边是远在故乡的妻子和儿女,以及沉重的家庭责任。 季羡林内心挣扎,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归家庭。 为了不耽误伊姆加德的未来,他毅然斩断了这段感情。 这段经历让他一直觉得可惜。 季羡林回国后,成了北大教授,开始了他的学术之路。 他专心研究,成果丰硕,涉及语言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他精通多国语言,尤其在梵语和巴利语研究方面造诣颇深。 他的学术著作,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季羡林对名利的追求逐渐淡薄。 他主动辞去了各种学术称号,回归到一个纯粹的学者身份。 季羡林与彭德华的婚姻,虽然缺乏爱情的甜蜜,却也充满了亲情和责任。 彭德华默默地付出,陪伴了他一生。 在妻子去世后,季羡林才真正体会到她的珍贵。 他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寸草心·我的妻子》,表达了对妻子的怀念和感激。 在晚年,他对死亡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规律,应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季羡林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他经历了包办婚姻的无奈,也体验了异国恋情的甜蜜与苦涩。 他在学术上做得非常出色,同时也在家庭里尽到了责任。 他的人生,是复杂而多面的,也是真实而感人的。 他的经历或许能让我们明白:人生没有固定的答案,关键是要活出自己的色彩。

0 阅读:0
麒阁天下事

麒阁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