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在晚年时,前后一共养了33个家妓,年龄大都是15岁左右的女孩子。而且当这些

史珍香聊史 2024-10-27 17:28:32

白居易在晚年时,前后一共养了33个家妓,年龄大都是15岁左右的女孩子。而且当这些女孩子长到18岁时,白居易就会把她们要么转卖,要么送人。然后再换一批更加年轻的家妓。

白居易以“兼济天下”的抱负和对民生的关怀而著称。

然而,晚年的白居易却有着与其形象相悖的生活选择:他蓄养了33名家妓,这些女孩多在15岁左右,18岁时便被他转卖或送人。

唐代社会风气相对开放,贵族和士大夫蓄养家妓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这种背景下,白居易的行为似乎有了时代的合理性。

然而,个体选择往往受到社会风尚的影响。白居易的选择是随波逐流,还是有其独特的动机。

这种个体选择与时代风尚的碰撞,正是我们深入理解这一事件的重要切入点。

白居易的仕途经历丰富,早年顺利,积极参政,诗歌作品广为流传。

可随着中年遭遇政治挫折,他被贬离政治中心,心境发生了变化,逐渐向闲适的生活转变。

晚年,他选择隐居在洛阳,过上了一种相对富裕但孤独的生活。

白居易对家妓的选拔极为严格。

这些女孩不仅要美丽动人,还要在琴棋书画等方面颇有才华。

在他看来,家妓不仅是生活的伴侣,也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

唐代诗歌与音乐紧密结合,家妓们常常会在聚会上演唱诗人的作品。

试想,在热闹的聚会上,伴随着优美的歌声,白居易的诗歌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他的音乐与诗歌的融合,让生活与艺术交织在一起,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白居易对家妓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当这些女子年满18岁后,他便会选择将她们转卖或送给他人。

根据当时的社会风俗,家妓被视为主人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

这一转卖行为可能源于家妓们逐渐失去原有的魅力,也可能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

可想而知,白居易的选择引发了人们对其道德的质疑。

转卖或送人的过程往往发生在社交场合中,白居易会在宴会上介绍那些年长的家妓,进行所谓的“转让”。

这些女子的命运常常在这种场合中被决定,要么被卖给有实力的商人,要么被送给权贵。

这样的交易无疑使家妓的身份变得悲哀而无奈,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工具。

对于白居易而言,这是否也意味着他在潜意识里选择了与自己曾经倡导的“兼济天下”理念背道而驰的生活?

在晚年的生活中,白居易虽然蓄养家妓,但他仍保持着对社会的关心。

正如他在《观刈麦》中描绘的那样,他深知底层民众的艰辛。

然而,晚年的这一行为与他早年的诗作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作为一位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人,白居易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白居易的声誉在历史上极高,他以正直善良的形象被广泛认可。

然而,晚年蓄养家妓并转卖或送人的行为,显然与他以往的人品形成了对比。

这一反差让后人对他的人格和诗歌产生了质疑。

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与他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背道而驰。

然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只是他个人生活的一面,不应影响对他诗歌成就的全面评价。

总的来看,白居易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他的生活选择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白居易的蓄养家妓事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复杂性,以及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多样性与矛盾。

这一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即使是伟大的文学家,也难以完全摆脱时代和个人境遇的影响。白居易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他时代的缩影。他的选择、遭遇和心境变化,都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更加立体的白居易。

0 阅读: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