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不被定义的年龄》(10)…… 你

识赛谈生活情感 2024-10-25 08:34:36

知识搬运工系列之樊登老师“帆书”讲书系列之——《不被定义的年龄》(10)…… 你将获得: ★改变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 ★树立起健康积极的年龄观念 ★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年龄解放 有一个关于硬币大小的研究,家庭特别贫困的人感觉的硬币的大小,要比来自富裕家庭的人感觉的硬币更大。这也是一种典型的错觉。硬币的大小是一样的,但是穷人会觉得硬币更大,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作者就想,这能不能延伸到关于年龄观念对感官的影响这项研究上呢?于是他们开始在听力方面做研究。这本书里边列举了很多到了晚年阶段才创作出伟大作品的音乐家。 音乐领域充满了越老看着越优秀的表演者。比如82岁的唱作人梅维丝·斯特普尔斯,她在晚年发行了创销售记录的流行专辑,或者作曲家埃利奥特·卡特,他在90岁时重新焕发了创造力,一直持续到他103岁去世。……老年音乐家在嘈杂的环境中听力比非音乐家好40%,平均年龄70岁的音乐家的听力和平均年龄50岁的非音乐家一样好。 也就是说,如果你愿意保持良好的听力,这个想法本身就可以帮助你的听力变得更好。 变老的感觉如何呢?有人描绘说:“从未如此流光溢彩。”变老依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听力是我们众多感官中的一个,那么与此相关的,人在晚年的创造力又如何呢?人到了晚年以后,是不是会变得更加保守、更加没有创意、更加没有创造力?有时候,很多领导在招聘公司员工的时候就说:“哎呀,招点年轻人,年轻人更有活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作者提到,有心理学家经过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射中靶心与总射击次数的比率是保持不变的(这是一个比喻)。换句话说,创造性工作的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保持不变。” 米开朗基罗(也译作米开朗琪罗)做了两次《圣母怜子》的雕塑,这中间隔了50年的时间。他年轻的时候做过一次,50年以后,也就是70多岁的时候又重新做了一次。 在第二尊《圣母怜子》中,马利亚撑起耶稣时显得心烦意乱;她无法独自做到这一点。老人在帮助她。也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在受苦——他们的造型从身体上和情感上都交织在一起。这是对爱和悲伤的一种更温柔、更人性化的表现方式。 米开朗基罗到了晚年依然能够超越自己。还有很多艺术家、音乐家,都在晚年的时候发起对自己的超越。在我们讲过的书中,很多是90岁以上的人写的。我在这儿列举一下,向他们致敬:许倬云在93岁写了《经纬华夏》;日野原重明在104岁写了《活好》;常沙娜在93岁写了《花开与敦煌》。这些作品都是他们在90岁以后,甚至100岁以后创作出来的,所以人在晚年阶段也依然可以保持创造力。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0 阅读:0
识赛谈生活情感

识赛谈生活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