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权力争夺的焦点。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国通电,效忠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标志着北伐战争的结束,东北各省的北洋五色旗也随之更换为青天白日旗。 然而,风波未平。1929年夏,张学良决定收回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随即引发苏联的强烈反应。苏联不仅断交,还在中苏边境集结军队,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经过数月的激战,东北军惨败,苏联恢复了对中东铁路的控制。 中东铁路的历史可追溯至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意在扩大在东北的势力。随着苏联的成立,他们希望与北洋政府协商中东铁路的使用,但北洋政府对此置之不理。政局变幻,张学良在继承父亲的事业后,宣称效忠南京国民政府,意图收回铁路特权。 1929年夏,张学良下令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强行接管中东铁路相关机构,甚至遣返苏联职员。这一举动引发了苏联的强烈反击,双方关系迅速恶化。张学良表示根据《奉俄协定》,中国有权收回中东铁路。 随着紧张局势升级,东北军动员6万人组建“防俄军”,冲突正式爆发。1929年10月12日,苏联军舰和飞机对东北海军展开攻击,东北军损失惨重。同年11月,苏军在中东铁路沿线发起猛烈进攻,东北军接连败退,满洲里最终被苏军攻陷。 张学良意识到局势不妙,向苏联求和,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伯力协定》。该协议恢复了中东铁路的合办,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然而,南京国民政府并未正式承认这一协议,随后中原大战和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中东路事件的后续谈判变得无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柳条湖铁路,借机进攻东北军,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东路事件以苏联继续控制铁路特权而告终,导致中苏关系紧张,同时暴露了东北军的弱点。张学良在此事件中见识到强国的力量,这对他后来的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史的教训,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未来的道路。
铁路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权力争夺的焦点。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国通电
鹏举谈历史
2024-10-24 12:46: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