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9月,随着《辛丑条约》的签署,中国被迫赔偿外资列强4亿5千万两白银,这笔历史上著名的“庚子赔款”就此诞生。可以说,这是一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惨时刻。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下,毅然将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任命罗家伦为校长。这个大学的建立,真可谓“波澜壮阔”,背后故事更是引人入胜。 起源与变迁 1908年,清末驻美公使梁诚经过不懈努力,成功追回庚子赔款的溢收款项。清廷决定用这笔退款建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选拔留美学生。于是,清华学堂于1909年4月29日正式开学,犹如“东风破,千帆过尽”,开启了新的篇章。 1925年,国民政府为了培养人才,决定成立大学部。三年后,蒋介石任命罗家伦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之旅。罗家伦可谓“雄心壮志”,他自幼饱读诗书,思想前卫,在五四运动中更是大展拳脚,令人刮目相看。 改革的风云 罗家伦作为“空降”的校长,改革的底气来自于他与蒋介石的深厚关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罗家伦在教育界已有一定声望。他的上任,意味着清华大学将迎来一场“春风化雨”的变革。 然而,清华大学当时的问题可谓“积重难返”。教师队伍中,许多教授凭借关系而非真才实学而得以任教,课堂上更是“冗长无趣”。有一位留美教授,课堂上只是让学生机械朗读,实在是“愚弄人心”。罗家伦决心“刮骨疗毒”,裁掉了55名教授中的37名,给学校的后院“放了一把火”,引发了学生的强烈反对。 寻才与兴学 清理完后院后,罗家伦开始“跋山涉水”地寻找人才。他请来了俞平伯、朱自清等名师,并多次造访剑桥、芝加哥、哥伦比亚等名校,诚心诚意地“惜才如金”。这时,清华大学的学科设置也亟待改革,罗家伦果断停办国学专业,招收女生,建立与各学系相关的研究所,甚至修建了新的学生宿舍。经过一系列改革,清华大学逐渐从“散沙”变为“团结”,展现出现代大学的雏形。 然而,铁腕的改革难免引起争议。学生们对罗家伦的党派作风感到不满,认为他“蔑视教授人格”,将他视作“高高在上”的官僚。清华学生会甚至出台了“校长标准”,明确要求“无党派色彩”、“声望素著”,直指罗家伦。 风波与辞职 面对学生的强烈反对,罗家伦倍感压力,不到一年便提出辞职。清华大学学生会借机发起了“驱罗事件”,通过了“校长罗家伦辞职”的提案,罗家伦无奈辞职。这不仅反映了学生对南京国民政府官僚作风的不满,更彰显了他们敢于发声的勇气。 尽管罗家伦被“赶”出了清华,但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却得以保留。国立清华大学在高水平教授的努力下,学术水平迅速提升。后来,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赞叹道:“清华三十载,西土一千年”,这是对清华大学的高度评价。 辉煌与成就 随着国立清华大学的建立,学术地位迅速提升。在抗日战争期间,清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国立清华大学成为中国近代高校教育的模范,培养了无数有民族气节的人才,为新中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储备。 如今,清华大学已然成为百年名校,老校长梅贻琦更是许多知识分子的典范。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清华大学在这条河流中不断前行,续写着辉煌的篇章。正如那句古语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清华大学的崛起,正是这份坚持与努力的最好证明。
1901年9月,随着《辛丑条约》的签署,中国被迫赔偿外资列强4亿5千万两白银,这
鹏举谈历史
2024-10-23 16:10:4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