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清兵不入关。就是大顺一统全国。汉人的王朝到后期一定会提前进入工业革命,到时候

爱吃凉历史 2024-10-16 01:11:46

如果清兵不入关。就是大顺一统全国。汉人的王朝到后期一定会提前进入工业革命,到时候至少大半个亚洲都是中国领土,我们也不用学英语。也就没有美英什么事了,世界就是我们说了算。 中国历史上的帝制周期性地面临着农民起义和朝代更替的问题,而这种现象在西藏和部分土司统治地区并不常见。 在中国,农民起义往往与朝廷的过度征税和压迫有关,这源于朝廷设立的郡县制度对地方的极端控制。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郡县制成为中国帝制中一种高效的行政管理方式。 然而,这种制度同时也限制了地方的自治权,并伴随着对农民的严苛税收和征用。 在西方国家如英国和法国,尽管也存在着君主制,但他们能够通过改革和开放促进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 在每个王朝的建立初期,通常会有减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 然而,随着王朝的发展和扩大,政府官员的贪腐行为逐渐增多,奢侈浪费成风,国库亏空。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赋税不断增高,再加上不时发生的天灾,农民的生活越发困难,终至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欧洲,封建制度的形态与中国的郡县制有着根本的不同。 欧洲的封建制度中,权力高度分散,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关系较为直接,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使得农奴与领主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独立性。 中世纪的欧洲经历了黑死病的大流行,人口锐减使得劳动力变得极其宝贵,迫使欧洲社会寻求技术创新以替代人力。 与此同时,由于封建制度的分散特性,欧洲的各地区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发展适宜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根据清华大学李稻葵的研究,尽管在1300年左右中国的北宋王朝在经济上领先于同期的欧洲,但随后的几百年间,欧洲的人均GDP增长迅速,尤其是英国在进入工业革命后,经济增长的速度远超过了同期的中国。 到了19世纪初,清朝的人均GDP仅为英国的15.04%。 此外,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对商人的看重度极低,士农工商中的商业阶层地位最低。 在欧洲,商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清朝对外贸易的核心问题是在广州的单口通商系统。 英国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期间,对外贸易需求剧增,尤其是对中国的茶叶有着巨大的需求。 而英国在此时也急需开拓新的市场以销售其迅速增长的工业产品,如纺织品和钢铁。 由于清朝政府采取的是高度中央集权的贸易政策,仅在广州允许外国商人进行贸易,并通过严格的规定和腐败的海关系统来控制这些贸易活动。 英国从中国大量购入茶叶,而中国对英国的工业制品却兴趣不大,巨大的贸易逆差形成。 清朝统治者对西方科技和军事实力的认知不足。 当英国使臣带来了工业革命的成果展示时,乾隆帝对这些成果十分忽视。 即便清朝表面上开放了少数的贸易口岸,其内在的保守思想和顽固的政策依然牢牢锁定了国门。 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累积的财富以及其发达的金融系统,尤其是国债的发行,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优势和国际贸易的扩张能力。 当工业革命全面展开时,西方国家的经济模式已由依赖土地的农耕时代转变为以贸易和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 当时,虽然八国联军轻易地侵入了北京,并火烧圆明园,但他们的主要要求并不是领土,而是贸易利益和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 沈兆霖当时评述英法联军的行为,指出他们强大的军事力量仅仅是为了推动贸易利益,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领土扩张。 西方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清朝则仍旧固守着传统的领土和政治权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后来的百日维新中再次显现。 康有为等维新派试图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推动中国向君主立宪制转变,但遭到了慈禧等保守派的坚决反对。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清末的各个朝代,都显示出强烈的路径依赖性。 一旦形成了某种政治和社会结构,即使面临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需求变化,改变也异常艰难。 最终,即使外部世界的发展步伐加快,中国的系统性问题和内在的保守思想仍旧使其难以有效吸收和利用这些外来的新思想与技术。 参考文献:[1]刘军.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赘述[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21-30

0 阅读:50
评论列表
  • 2024-10-16 03:16

    唧唧歪歪了半天,那有什么如果,那就如果吧,假如秦始皇没有暴毙,地球哪有什么200多个国家,地球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秦朝,所以现在很多外国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叫秦人街,另外外号,又叫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