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吐火罗语」其实是习惯性以讹传讹

温纶说过去 2024-10-13 12:34:00
楼兰六百年 之前说过,吐火罗人并非一个民族,而是近代根据语言学的研究而将月氏、龟兹、焉耆、楼兰等与伊朗语族不同的印欧语言人群归为一类,根据其语言的相似性而将其都归入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由此才产生了“吐火罗人”“吐火罗文”这个名称。 然而,“吐火罗文”其实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误称。因为西方世界把月氏称作“吐火罗”,原本是入侵希腊人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塞种人中的一个部落,据说本意为“边境者”,这可能是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对当时北边入侵者的称呼。 然而按照这种说法,“吐火罗”本应指的是塞种人,严格上说是继希腊人之后占据巴克特里亚的大夏人,但或许是由于大夏的统治时间太短的缘故,不久就被西迁的大月氏所征服,因此在古罗马的史籍记载中,大月氏人又被称作“吐火罗人”,而巴克特里亚也在月氏人到来之后被称作“吐火罗斯坦”。 这是“吐火罗”一词的第一次讹变,即从对大夏人的称呼变成了对大月氏人的称呼。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学者掀起了一股“东方探险”的浪潮,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瑞典斯文·赫定等人在中国新疆、甘肃等地多次考察发掘,其中俄国的别列佐夫斯基和俄国驻喀什总领事彼得罗夫斯基在新疆喀什噶尔发现了一种之前从未见过且已经消亡的印欧语言文书。 1900年,德国学者恩内斯特·鲁曼根据俄国学者奥登堡发表的该语言写本分析这是一段佛经残片,并以发现地点而将其称为“喀什噶尔语”。1907年,德国的突厥学家穆勒根据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题记推出了这段佛经残片的内容,并将这一语言命名为“吐火罗语”。 1908年,德国梵学家艾米尔·西格和威尔海姆·西格林论证了这是一种独立的印欧语言。1913年,由于认识到焉耆出土的5-10世纪文书与龟兹出土的7-10世纪文书存在差异,英国学者贝雷与法国学者列维分别提出将吐火罗语A命名为“焉耆语”,吐火罗语B命名为“龟兹语”。此后欧洲学者对吐火罗语的研究持续进行,这一名称也被学界所接受。 然而,这一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新疆地区,而非中亚的吐火罗地区,西方学者借用了这个古老的词来指代这种同样古老的非伊朗系印欧语。 这是“吐火罗”一词的第二次讹变,即从中亚的月氏又变成了新疆龟兹、焉耆、楼兰等地的原始印欧语。 但实话说这种叫法也有其合理性,因为月氏、龟兹、焉耆与楼兰的语言都属于建构出来的印欧语系吐火罗语族。或许是因为这一合理性,学界才“将错就错”,“吐火罗语”“吐火罗人”这些概念才得以继续沿用。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爵黛墨

爵黛墨

2
2024-10-13 15:58

马老师太学术了

南蛮阿奴

南蛮阿奴

2
2024-10-13 16:10

宝宝建议你看看王建新教授的一个网上讲座,里面他讲的很清晰

致了个

致了个

1
2024-10-13 16:09

原来是为了善便机巧而以讹传讹呀

温纶说过去

温纶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