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在北平秋风渐起之时,周总理邀请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怜珊谈文化历史 2024-10-12 12:16:11

1949 年,在北平秋风渐起之时,周总理邀请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完成后张樾丞给国印巧妙地做了个“留边”,这一精妙之举确保所有工匠都无法获取印样…… 【消息源自:大河网 2016 年 9 月 19 日的相关报道】 1949 年秋,北平的天空渐渐染上了秋意,新中国成立的脚步声也愈发清晰。在北京饭店的一间会议室里,周总理正忙碌地筹备着新中国的各项事宜。这时,他特意把张樾丞请到了面前。 周总理:“张先生,此次重任就拜托您了,一定要精心雕琢。” 张樾丞:“总理放心,我定当竭尽全力。” 张樾丞身材瘦小,面容清癯,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的篆刻技艺在业界却是赫赫有名。面对这项神圣的使命,他深知责任重大。 材料的选择成为了首要问题。传统的玉石材质虽然精美,但考虑到新中国的实际情况,张樾丞创新地选择了黄铜。他说:“黄铜质地坚硬,耐磨损,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而在字体方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宋体。宋体端庄大方,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正如新中国的发展道路,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开拓创新。 制作过程中,张樾丞巧妙运用“留边”技巧。他在印章的四个角留下了“高台”的“留边”,这一精妙之举既保证了印章的保密性,又为日后的使用提供了便利。其他工匠即便看到印章,也无法得知印文的全部细节。 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开国大印终于完成了。交付使用时,张樾丞还提出了独特的“开封”方法,确保印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便捷。 此后,开国大印在众多重要文件上发挥了作用,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与发展。直到 1959 年,它被移交给了国家博物馆,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张樾丞为何能在关键时刻被选中承担如此重任?这离不开他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品格。他的篆刻技艺精湛,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为人正直谦逊,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这一枚开国大印,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新中国的希望与梦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1 阅读: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