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尽忠,死而后已!"1939年,师长覃异之面临艰难抉择,日军紧追不舍,他不

易信娱乐 2024-10-10 13:19:45

"为国尽忠,死而后已!" 1939年,师长覃异之面临艰难抉择,日军紧追不舍,他不得不派心腹爱将史恩华带一个营的兵力,去湖北笔架山阻击敌人,为大部队争取转移时间。这是个自杀式的任务,但形势所迫,顾不得那么多了,很快,史恩华他们就被日军包围了……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 抗日战争纪念网 2019年8月22日关于“〖湖南阵亡将士事略〗史恩华(附易平、屈文生)”的报道)   1939年9月,史恩华站在笔架山顶,眺望着新墙河北岸的敌军,这个26岁的年轻军官心里明白,眼前这座不起眼的小山,竟成了阻挡日军南下的最后一道防线。   他很清楚,自己这一个营的兵力,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能撑多久就撑多久吧,这一战,关系到整个师能否安全转移,由不得他退缩。   他在心里默念着,目光坚定,作为中央军校的高材生,史恩华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面临如此严峻的考验。   9月18日,日军发起了猛烈攻击,史恩华带领500多名将士奋勇抵抗,成功击退了敌人。   第二天,日军再次进攻,依然无功而返,连续的胜利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史恩华知道,最艰难的时刻还在后面。   果然,20日那天,日军倾巢而出,飞机、大炮、骑兵,铺天盖地而来,炮火如雨,弹片横飞,阵地上硝烟弥漫。   史恩华在弹雨中穿梭,指挥将士们顽强抵抗,"守住三天就算完成任务,"军长的话在他耳边回响,史恩华咬紧牙关,誓与山河共存亡。   他还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天也好,一小时也罢,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让日寇寸步难行!   黄昏时分,覃异之的电话打来了,他劝史恩华撤退,说已经坚守了三天三夜,够了,史恩华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关切声音,心里五味杂陈。   挂了电话,史恩华看着四周疲惫的战友们,心里暗暗下定决心,整个晚上,他们都在加固阵地,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准备。   天刚蒙蒙亮,敌人就发起了猛烈进攻,枪声、炮声不绝于耳,硝烟弥漫了整个战场,下午,覃异之再次打来电话,这次语气更加急切,命令他们赶紧撤离。   史恩华苦笑着回答:"师座,我们被包围了,撤不了啊......"放下电话,史恩华环顾四周,阵地一片狼藉,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只剩下寥寥数十人还在坚持。   他握紧了手中的枪,准备迎接最后的时刻,黄昏时分,日军调来排炮,向阵地猛轰,史恩华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命令全营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慷慨赴死。   天黑了下来,笔架山上枪声渐歇,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战场时,人们看到的是遍地的尸骸和残破的战旗。   笔架山战役可谓是壮烈非凡,史恩华带领仅500多名战士,硬是在这个关键地点顶住了敌军六天之久。   这不仅为大部队撤退争取了时间,还让长沙暂时免遭战火洗礼,战后,当地老百姓自发给烈士们收尸安葬,还给史恩华立了碑。   碑文里把他们的英勇事迹夸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可确实字字发自肺腑,到了1940年春天,第五十二军在山脚下建了个陵园。   覃异之还亲自题了副挽联,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字字千钧,道尽对亡魂的无尽哀思,这些英雄的事迹,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历史长河奔流不息,笔架山巍然屹立,史恩华等人的壮举,早已融入这片热土,成为激励后人前行的不竭动力。

0 阅读:0
易信娱乐

易信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