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个村立志要改姓!”2005年,江苏,600多名村民集体申请改姓,他们手持

易信娱乐 2024-10-09 18:22:27

“我们一个村立志要改姓!”2005年,江苏,600多名村民集体申请改姓,他们手持的证据,竟是尘封已久的祖宗牌位,民政局不同意,他们就开始找证据,结果还真让他们找着了......这个家族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家族秘辛?当代人能否凭着一块古旧的牌位,改写自己的姓氏?   (主要信源:原文登载于知网-《江苏地方志》 2022年01期 关于“隐姓埋名的张士诚后裔”的报道)   姜堰市城北吴家舍村里,一段尘封六百余载的秘密正悄然揭开,村中老树参天,古宅低眉,一个普通的午后,年过花甲的吴元大坐在祖屋的檐下,目光深邃。   手上,木牌上那几个褪色的字让他陷入沉思,每个字背后都藏着一段不平凡的故事,一个家族几百年的秘密。   记得小时候跟着爸妈去祠堂祭祖,他总是站在那排排整齐的牌位前发呆,咱家不是姓吴吗?   他便仰着脖子问爸爸,"怎么牌位上写的都是张家人呢?"   爸爸只是笑笑,说这是大人的事,慢慢长大后,他开始注意到更多奇怪的事,每次家里有人过世,下葬时的牌位总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改成张姓。   这让他更加困惑,直到有一天,鼓起勇气去问已经白发苍苍的爷爷,原来,竟是元末吴王张士诚的后人。   当年朱元璋攻打苏州城,张士诚为了保住血脉,在城破前把年幼的儿子送了出去,孩子们辗转逃亡,最后投靠到一户姓吴的远亲家。   从那以后,"活着姓吴,死后姓张"就成了这个家代代相传的规矩,虽然改了姓,可祖先的血脉却一直流淌在身上。   "想不到我们竟有这样的来历,"吴元大感觉自己身上的使命变重了,六百多年来,他们的祖先一直谨守祖训,不敢忘本。   即便改姓为吴,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要以张姓入土为安,自从得知这个秋日夜晚的秘密,吴元大就彻夜难眠,先祖竟是当年的张氏王朝后裔?   这个念头让他心潮澎湃,他踏遍城里城外,走访白发苍苍的族中老人,一遍遍翻阅泛黄的族谱。   渐渐地,历史的迷雾开始散去——张士诚的三个幼子当年在乱世中失散,很可能就有他们的祖先。   要不是苏州百姓冒着生命危险相助,恐怕他们早已命丧黄泉,"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用回老祖宗的姓氏呢?"   这个想法像一团火,在吴元大心里越烧越旺,他挨家挨户去找族人商量,却遭到不少人反对,有的老人摇头说几百年的祖训不能变,有的则担心改姓会带来麻烦。   但吴元大没有放弃,他一遍遍解释:恢复原本的姓氏不是不孝,反而是用更勇敢的方式告慰先人。   最终,六百多位族人被他的诚意打动,决定一起申请改回张姓,可是当地民政部门对这种大规模改姓申请感到棘手,"没有确凿证据,很难批准。"   工作人员已经很委婉地表示,就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张培元听说了这件事,他对张士诚的历史颇有研究,主动提出要帮助考证。   在他的协助下,专家们对吴家舍村的历史进行了深入调查,张培元翻阅着古籍,"而且苏州当地百姓对张氏很是拥戴,暗中帮助他的子嗣也并非不可能。"   这些天,吴元大的心情特别激动,随着调查的推进,一本本泛黄的户籍档案和族谱记载,渐渐揭开了几百年前的秘密。   原来在明朝初期,真的有一批人从苏州迁到了姜堰,而族谱里那些模糊的记载,也印证了张氏的踪迹。   "终于找到证据了!"吴元大握着发黄的族谱,眼眶有些湿润,可是,申请改姓的路并不好走。   有关部门要求提供更充分的证据,也在担心这样的申请会不会带来其他影响,但吴元大和族人们并没有放弃。   他们继续翻找各种古籍文献,四处走访寻找线索,这件事很快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记者们纷纷来到村里采访。   面对镜头,吴元大诚恳地说:"我们只是想光明正大地祭拜祖先,找回真实的身份。"   随着新闻报道的传播,这个古老家族的故事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历史学者和法律专家也加入了讨论,纷纷为这个特殊的案例提出建议。   吴元大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会等到这个愿望实现的那天,"无论最终能否改姓成功,这都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探索。"   张培元感慨道,"它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思考姓氏与身份认同的关系。"   吴家舍村的人们依然过着平静的生活,但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那个不平凡的秘密,无论未来如何,他们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让一段被尘封的历史重现天日。   在这个事件里,体现的是中华文化里"慎终追远"的可贵传统,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先祖的敬畏与传承,永远是中华儿女心中不灭的薪火。

0 阅读:0
易信娱乐

易信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