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要是听从蒯通的建议,能否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第一,韩信有自立的实力,有地

科普班的春夏天 2024-10-07 13:06:38

韩信要是听从蒯通的建议,能否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第一,韩信有自立的实力,有地有军队,他自己就是最高德军事统帅,唯独确实如张良,萧何这样的谋臣,只要愿意自立,还是能够掀起浪花的,虽然他武不如项羽,文不如刘邦(有大量谋臣),但是在军事统帅上,其他二人又都不如他,所以是有独到之处的。还有就是偏偏这个时候,谁也不敢打他,项羽打他,他联和刘邦,刘邦还不得不帮他,刘邦没他还真干不过项羽,大家互相牵扯,估计天下三分会很久,至少要等到他们中有一方嘎嘣,才有机会再次大乱。 第二,《史记·淮阴侯列传》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楚国含89县,大于原齐国73县。到汉六年十二月,刘邦借故逮捕韩信,此时韩信已做了一年左右的楚王。另外,刘邦去云梦泽时至少带了:灌婴(从至陈,取楚王信)、靳歙(从至陈,取楚王信)、樊哙(哙从至陈,取信,定楚)、夏侯婴、阳羡侯灵常等,说明刘邦是带兵去云梦泽的。当然可能还有丽商(与韩信有仇)。然而,韩信的第一反应是“信欲发兵反”,然后“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最后“信持其首(钟离眛),谒高祖于陈”。可见韩信作为一国之主,其自信、胆略、手段是远远不够的。究其原因:其一,韩信不能用人、没能组建有效团队。其二,韩信没能训练足够的士兵,并不能“驱市人而战”。正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导致韩信先“欲发兵反”,后又屈服了。 第三,有李左车的辅助,蒯通也是齐地士人,还是韩信不够果断,坐失良机。公孙度尚能以武力压服辽东,威行海外,刘备亦以诈术取西川,成其霸业。 第四,韩信没有自立的想法,所以也没有招揽自己的亲信。如果想自立在新兵中培养完全可以,能力不一定太突出,但对他忠心还是没有问题的。只要韩信把自立的想法告诉剻通就足够了,剩下的事剻通都能办好,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大致成形。不是韩信能不能办到的事,只是韩信愿不愿意的事。 第五,如果韩信听从蒯通的建议,自立为王,与刘邦和项羽三分天下,从理论上讲,他确实有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赢得天下诸侯的支持。蒯通认为,韩信若不归附项羽或听命于刘邦,而是拥兵自立,可以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这样谁也不敢轻易轻视他。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并不如蒯通所设想的那样简单。首先,韩信虽然手握四十万大军,但他的兵源主要是刘邦给予的。其次,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双方都筋疲力尽,谁也没有能力单独战胜对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韩信自立为王,也可能面临刘邦和项羽的联合打击。此外,韩信在刘邦手下虽然功高震主,但他也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他可能不愿意背叛刘邦,尤其是在刘邦给予他齐王之位后。另外,韩信的军事才能虽然卓越,但他是否能够长期维持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存在疑问。总而言之,虽然理论上韩信有可能通过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许多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挑战,能否成功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六,韩信不敢造反自立,不是韩信忠诚,而是韩信有苦衷。韩信投靠刘邦时未有一兵一卒,韩信的上将军是刘邦给的,刘邦可以给就可以削夺,韩信只有指挥权,而没有领兵权,其实就是个光杆司令。韩信早就想拥兵自立,彭城之战时韩信来晚,荥阳会战时韩信借口楚军游击队骚扰,故意拖拖拉拉的不来,就是想“借刀杀人”。刘邦对韩信他了解,和夏侯婴到赵国军营,解除韩信兵权,并且整顿军队,把赵国降将李左车等人调离韩信的军队,让曹参、周勃、灌婴等人领军监视韩信,赋予他们危机时刻生杀大权,韩信军中的中高级将领,大部分是刘邦从沛丰带出来的子弟兵,韩信身边只有一个不带兵的蒯通,没有一个带兵大将是韩信的亲信。韩信要想造反,必须先和曹参、周勃、灌婴等领兵大将商议,而这些人根本不会和韩信造反,并且威胁韩信敢造反就奉刘邦密旨杀人。韩信自知没有造反的可能性,只好对武涉说一大堆漂亮话,显示自己对刘邦很忠心。再从战争的角度来讲,曹参等人只需一战,天下太平,即便不能封王封万户侯没有任何问题,如果跟随韩信造反,结局不可预料,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成功,曹参们的家属都在关中,弄不好就会遭到灭门之灾。退一万步讲,就算曹参、周勃、灌婴不顾及和刘邦的情分,他们也不敢跟随韩信造反。光杆司令韩信想三分天下是不成立的,韩信很明白曹参、周勃、灌婴和沛丰子弟兵,只听从韩信指挥打仗而不会听从韩信造反,曹参、周勃、灌婴等人和韩信的关系非常紧张,垓下之战结束,刘邦立即解除韩信的兵权。从此之后,曹参、周勃、灌婴等人,知道韩信有谋反之心,也不和韩信来往,连家门都不让韩信进。韩信串门游说樊哙,樊哙在大门口给韩信跪下,不让韩信进门更不让韩信把挑唆造反的话说出来,韩信临走自我解嘲的说:“生羞与绛灌为伍”。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历史#

0 阅读:0
科普班的春夏天

科普班的春夏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