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邓世昌? 1.邓家以前是生活在船上的,社会地位很低。邓的祖父先是给洋鬼子当船舶的引水员,父亲后来在洋行当买办。邓在考福建船政学堂的时候,已经18岁,那个年代18岁已经很大了。邓能进船政学堂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精通英语,18岁的人,完全可以靠着英语接着跟着洋鬼子混,一起吃香喝辣。但邓没有,邓选择了大龄参军,绝对是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邓家绝对是爱国的楷模。 2.邓家在邓世昌这一代,几乎就完成了逆袭,邓世昌几乎是清军系统里级别最高的将领。邓世昌是清海军中能力最强的将领,没有之一。不论是海军作战的能力,还是驾驶船舶远洋航行的水平,邓都是清廷里面最强的将领,没有之一。不仅能力强悍,也是清军中,私德和公德最好的将领,绝对的能力道德水平双一流。 尤其是邓底层出身,但邓对底层人民一直抱有同情,最典型证据就是邓在接收致远舰回国的时候,经西班牙遇到流落异乡的清底层人民,哭着恳求邓带他们回祖国。其实邓完全可以不管,但邓不仅在他们回来了,而且做事有礼有节,先与当地政府交涉,明确这些人的身份,确认过往经历,然后才明确表示即为大清的子民,他要带他们回家。 只不过他的资历,当不了北洋海军的提督,他也不是李鸿章的嫡系。但他的职务到副将,我记得上加了提督的虚衔,有资格称邓军门,且同时有巴图鲁的荣誉。看过《雍正王朝》的,知道巴图鲁的含义,别忘了,邓还是汉人,汉人封巴图鲁,充分可见清廷对邓的认可。 3.邓应该在生命的最后,很痛苦。他作为军人,一心报国,他已经做到了一名清统治下军人的极致。完全靠自己的能力从几乎是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后代,做到军门,成为最优秀的将领。当然了,邓不是仅仅靠努力,邓一直有人在保举。福建船政的时候是沈葆祯,后期是李鸿章。沈葆祯是洋务派里不论能力还是道德都很不错的人,对邓有知遇之恩。后期就是李鸿章,有一说一,李鸿章对邓也有知遇之恩,知道要提拔干实事的人,即使邓不是他的嫡系,老李当官还是有一套的。但李鸿章的为人根本不是沈可以比的。 4.这就导致邓在人生的后期极为痛苦,他肯定意识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能力再强私德再好,一个人也无力去改变清这个腐朽的清廷,清廷的腐朽是系统性的全面的。而在高位的李鸿章,又是他的恩人和上级,他能不知道李鸿章干的那些破事吗?他肯定知道,但他总不能冲着李鸿章开一炮吧?那他只能面对无尽的纠结与痛苦。 最终黄海海战,邓选择了殉舰和殉国。 终黄海一战,邓的表现绝对可圈可点,他如果选择活下来,清廷不会过于责罚,而且事实上清廷最后也是将责任全部推给了丁汝昌。北洋水师众管带中的叶祖珪和萨镇冰(叶和萨都是对的起国家的,没干丢人的事,他俩的道德水平也都可以),后面也就是单纯撤职了事。1898年清廷重整海军,1899年意大利搞事情的时候,把军舰开到了国门示威。叶祖珪还起复担任北洋水师统领,与萨镇冰一起带着北洋残破的军舰对抗意大利,扬我国威。如果邓活着,那这些事,肯定就会由邓领着他俩干了。 多提一下,萨镇冰应该是北洋水师管带中结局最好的一个。萨镇冰对清廷一股脑儿将责任推给丁汝昌的事,直接不许丁汝昌下葬,就极为不爽。你可以说丁汝昌能力不行,但根本原因是朝廷烂到骨子的德行,最后却要丁汝昌背锅,丁汝昌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是尽了力的,最后投降的时候也自我了断(只能说了断的手段没邓世昌壮烈),没有以北洋水师提督身份去投降小鬼子,也算对得起李鸿章。萨镇冰作为甲午战争的亲身经历者和军人荣誉感挺强的人,后续还出钱安葬这位老上级,也能间接证明,丁汝昌肯定不是民族罪人,虽然比不了邓世昌。辛亥革命的时候,清廷调萨镇冰开着军舰去镇压武昌起义,萨镇冰直接磨洋工,这种混蛋朝廷保他干嘛?开你大de爷的炮,不拿炮轰你清廷已经是恪守军人的本分了。 萨镇冰还经历了抗战,后半生一直飘零,终不忘祖国军兴。最终活到了新中国建立,并见证了志愿军入朝鲜推进到汉城。萨镇冰可高兴坏了,还写了“五十七载犹如梦,举国皆亡缘汉城” 作为经历甲午战争的老兵,亲眼看着祖国失去对东北亚的控制,并惨遭小鬼子蹂躏。然后最终在晚年,见证小鬼子投降,目睹我军重新入朝鲜,正面硬刚联合国军,没有比这个再开心的了。他亲眼看到了这一切,等去世以后再见邓世昌,也算能用这个好消息,告慰曾经的战友和牺牲的北洋将士。 另外,我一直挺可惜北洋的舰名。北洋八远的舰名其实挺好,都用远字结尾,不管是“镇远/定远/致远”还是其他,都有寄托对祖国海疆安定的深意。只是现在我军有用地名命名军舰的传统和规则,用不上了。清廷烂到骨子里,但起名字还是挺有文化的。 #北洋水师# #甲午海战# #邓世昌#
如何评价历史上真实的邓世昌? 1.邓家以前是生活在船上的,社会地位很低。邓的祖
赫尔墨斯社会
2024-09-30 23:38: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