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顶级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天才张筑生为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却一

鉴清评趣 2024-09-12 13:01:54

“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顶级数学家?”北京大学数学天才张筑生为国拿下五个世界第一,却一辈子都没评上职称,直到临终前,他才发出这样一句疑问,点醒众人!   张筑生无疑是20世纪中国数学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1978 年张筑生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系。他硕士毕业答辩时破解了世界级数学难题,这一惊人的成就让整个学术界为之震惊。   1982 年成为北大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却因当时制度等因素险些错失这一荣誉。   从北大毕业后,张筑生赴美留学,再回校任教成为教授。   由于当时缺乏数学教材,学校便请求他做这件事,于是他放弃凭借科研成果评职称的机会,答应学校编写基础教材。   要知道,当时编写基础教材可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即使你做得再好,也不算科研成果。   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张筑生呕心沥血,编写了《数学分析新讲》、《微分动力系统原理》和《微分拓扑讲义》三本教材。这些教材凭借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独特的视角,至今仍被视为数学教学的首选教材。   1990年,张筑生被查出鼻咽癌后,但仍坚持教学,1995 年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并率队连续五届获总分第一。   这一成就不仅让中国数学教育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更激励了无数中国青少年投身数学研究。   他长期忍受病痛折磨,为不影响教学采取节食等措施,直到2002年1月11日,张筑生在为学生监考后被抬往医院,不久后去世。   他一生无儿无女,生前默默奉献、鲜少提及自身痛苦,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张筑生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成就,他终其一生,却连一个博士生导师的职称都没能评上。   在那个年代,科研成果,尤其是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成为评定职称的主要标准。   而张筑生选择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上,这些工作虽然对数学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却难以量化为具体的"科研成果"。   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下,真正投身于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教授反而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   这种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不仅打击了像张筑生这样优秀教育者的积极性,更可能阻碍整个数学学科的长远发展。   正如光明日报评价的那样:   “对于基础教学这样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来说,我们的教授更应该从张筑生老师那里学到一种精神,那就是教授从事基础教学不完全是因为必要,更重要的是要超越个人利益,有身为人师的奉献精神。”   “果真如此,我们的学界也许就不会出现有时间去抄袭别人的学术成果,有时间去出一本又一本的学术垃圾,却没有时间去进行基础教学的现象。”   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国外,会发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学术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   以美国为例,大学评定职称不是简单地发表几篇论文或者完成几个项目那么浅显,许多顶尖大学在评定教授职称时,不仅看重其科研成果,还会考虑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对学科发展的整体贡献。   这种全面的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也促进了学术界的多样化发展。   反观我国,长期以来,"唯论文"的评价标准导致许多学者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发表论文上,而忽视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这种倾向不仅影响了教育质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原创性研究的产生。毕竟,真正的数学创新往往需要长期的思考和积累,而不是短期内能够产出的论文数量。   临终前,张筑生老师难掩心中的失落,对学术界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中国出不了顶级数学家?   这一发问振聋发聩!是我国人没有他国人聪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张老师能带领学生连续拿下五个世界第一,便足以说明——我们并不比别人差。   (参考资料:光明日报—2003-02-25—令人感佩的张筑生)

0 阅读:391
评论列表
  • Jack 15
    2024-09-12 13:48

    外国顶级数学家有职称吗

  • 2024-09-13 06:21

    怪不得那么多顶尖人才往欧美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