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伟人毛爷爷,你不知道的4个“未解之谜” 第一,“中年得痣” 从历史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毛主席下巴上确实没有痣,那到底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呢? 《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在还原青年毛主席形象时,对这一细节的处理是较为严谨的,依据历史资料进行创作,展现了那个时期真实的毛主席形象。毛主席在青年时代满怀壮志豪情,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带领着一众有志青年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而在长征路上以及之后,毛主席逐渐步入中年,照片中开始出现那颗标志性的痣。不过长沙橘子洲头的毛主席塑像,虽展现的是青年时期创作《沁园春・长沙》前的形象,按理说也是没有痣的,但是却加上了痣。 这是因为毛主席的儿媳妇邵华,在弄这个雕塑时,建议加上“痣”,因为在老百姓心中,伟人下巴上是有痣的。 第二,毛主席和数字“28”有不解之缘。 1.毛主席28岁那年参加了中共一大。 2.毛主席当年在湖南师范上学时用的笔名是“二十八画生”,因为他的名字繁字体是28画。 3.毛主席和杨开慧结婚时是28岁,正是中国所说的“二八佳人”。 4.毛主席的第二任妻子贺子珍离开延安时,正好也是28岁。 5.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于1950年在朝鲜牺牲,当时28岁。 6.1976年1月28日,毛主席任命比他小28岁的华国锋担任国务院代总理,接替周总理的班。 7.毛主席逝世后28天,华国锋带头粉碎了四人帮。 第三,没有上过军校却会打仗西方人在研究毛主席时,一直有个疑问,毛主席没有上过军校,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可能有三点原因。 其一,通晓古今的历史眼光。 毛主席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规律,明确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对国际条件和历史环境都能进行精准分析。无论是在艰难的革命岁月还是在复杂的建设时期,他总能高瞻远瞩地为中国指明前进的方向,以卓越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 其二,极其深厚的历史知识。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从幼时阅读《论语》到晚年家中汗牛充栋的书柜,其阅读量之大难以计数。大量的阅读赋予了他渊博的知识,使他能够博古通今、触类旁通。这不仅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为他成为军事家、战略家奠定了坚实基础。毛主席的很多战役中虽有《孙子兵法》等古人战略的影子,如 “围魏救赵”“空城计” 等,但他绝非简单模仿,而是在古人基础上进行灵活创新,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其三,善于总结经验。 毛主席深知总结经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和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对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中国革命战争中,他强调要吸取过去战争留下的血的教训,着重学习。他从不将自己的军事才能归功于天赋,而是坦诚地表示主要靠长期革命战争实践积累的经验指挥打仗,同时也强调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在战争中,他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第四,一生不怕敌人却有三怕 据李银桥回忆说,毛主席一生不怕任何敌人,却有“三怕”哪三怕呢? 1.怕泪。毛主席曾对贺子珍说过,我最怕听见老百姓喊苦,看到老百姓过得苦,看到他们流泪,我就忍不住想哭。看得出来,毛主席心里永远装着劳苦大众,他是真正的人民领袖。 2.怕血。毛主席一生经历了无数危急时刻,当然也习惯了血流成河的场面,可是他还是怕血,他害怕战士牺牲,那都是农民家的孩子。当年湘江战役损失惨重,毛主席悲痛地说,老乡们把伢子们交给我们,我们对不起他们啊。 3.怕求饶。有一次,一个小战士吃不了苦逃跑被抓了回来,要枪毙,吓得小战士跪着求饶,毛主席看见后非常心疼,毛主席让手下将他放了,好好待他,还给他发了钱,让他回家照顾母亲。结果小战士再也没有逃跑。
关于伟人毛爷爷,你不知道的4个“未解之谜” 第一,“中年得痣” 从历史照片中我
另子维好故事
2024-09-10 20:09:35
2
阅读: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