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在研发东风二号导弹时,发现射程不够,几乎所有人都建议要加更多的助燃剂。但这时,一个小伙子站出来说:应该减少600kg助燃剂。此话一出,全场都沉默了,可钱学森却眼前一亮:好办法! 王永志是我国的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他的童年是在抗战的炮火声中长大的。从那时起,他就下定决心,要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不能再让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踏上我国的领土。 1952年,王永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后来,他又被送入苏联的莫斯科航空学院深造。在那里,他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般,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一大串他从未接触过的航天知识。然而,在传授知识方面,苏联人显得相当“抠门”,上课可以记笔记,但不准带走。王永志只好充分开发自己的大脑,硬生生地把老师课堂上讲的东西给背了下来。 1961年,王永志顺利从苏联学成归国。回国后,他很快就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投入到我国的航天事业中去。 王永志的工作地点多在炎热荒凉的西北戈壁滩,那里环境恶劣,不仅对人是一种考验,还会造成一些其他的麻烦。 1964年的一天,钱学森突然召开会议,针对火箭内部燃料因为天气炎热而挥发快的问题展开讨论。 当时,他们的实验需要让火箭发射出一定的距离,但因为燃料太容易挥发了,导致火箭没有足够的动力,射程完全达不到预期。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在座的王永志突然想到了什么,站起来说:“各位前辈,我相信大家因该都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经过我的计算,如果我们卸掉600公斤燃料,不但能减轻导弹的重量,那些燃料在高温下还会膨胀,就能够更充分地氧化,燃烧效率就会变高,氧化剂的效果也会更好。这样就能将火箭推送到更远的地方了。” 王永志的意见让在场所有人沉默了一阵,过了一会儿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尽管王永志说的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600公斤的燃料还是太多了点,恐怕充分燃烧也弥补不了过少的燃料导致的射程过短的问题。 这时,主持这次会议的钱学森发话了:“就按这个年轻人说的做吧。” 事实上,就在刚刚王永志说完的那一会儿,钱学森就在心里默默地演算了一遍了。他已经推算出来,王永志的这一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实验果然如王永志预料的一样顺利,王永志顺利地解决了阻碍在我国航天事业道路上的一个大问题。 事后,王永志觉得,自己能解决这一难题得多亏了自己在苏联记背课堂知识点时养成的逆向思维的习惯。这种思维模式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很快地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王永志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和独特的思维习惯,在后来成为了我国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的顺利完成,就有王永志的一份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