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已经狗都不看了

新浪财经 2024-08-15 21:20:11

看到一个段子:

2022年:基金经理问医药研究员,医药为什么异动?

2023年:基金经理放弃问医药研究员,医药为什么异动?

2024年:医药研究员问基金经理,医药为什么异动?

是段子,也是行业现状。

过去三年多,带量采购、医保谈判、老美搞事,医药遭受的暴击一个接一个。行业不好,加上降本增笑,很多医药研究员也待不住了,尝试转型,跑去看有色、AI。

之前有色趴了七八年,有色研究员批量转型,或者被辞退。终于在某券商研究所开掉了全部有色研究员后,顺周期板块大涨。

那么,医药是否也要否极泰来了呢?

同样的医药,不同的模式

首先,我们要知道,中美的医药生意模式是不一样的。

老美是没有全民医保的,企业或者个人,需要去买商业保险。也就是说,这是一个toC为主的生意,你不买有的是人买。

美国看病的费用,也是高的离谱。叫一次救护车,费用几千起步,救命的药在美国的价格,可能是其他国家价格的10倍。

而我们的医药行业,是toG的生意,医药企业最大的买方是医保局。加上产品同质化,属于你不卖有的是人卖。这一点,在集采的杀价中,大家已经见识过了。

对于我们来说是很舒服的,看病有一部分可以报销。一些高价药,进医保后会便宜很多。

但对药企来说,就多了变数。药企除了要有上市公司的“盈利性”,还要兼顾社会责任。

这个是长期商业模式的差异,从当下来说,之前开会,发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推进能源、铁路、电信、水利、公用事业等行业自然垄断环节独立运营和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

这意味着,公用事业等,要逐步结束价格战了,想办法赚钱了。

收入端涨价的背面,是支出端依然要控价,而医保是最大的支出项之一。

所以现在的医药行业,未来收入、现金流,还是有着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此前,院长多次发文,提示医药行业的风险,发文至今,医药行业又跌去了30%。。。

现在医药的价格确实不贵了,相对最高点,已经跌去70%多。但问题在于,目前也没有一个新的增长点,可以逆转趋势,整体依然是不温不火的局面。

有了事件刺激了,跳那么几下。熄火了,又各回各家。

降息预期下的博弈

现在这情况,院长对于医药的参与,更倾向于去交易降息的预期。

美国7月的CPI和PPI数据都出来了。

CPI同比上升2.9%,2021年3月以来首次重回“2字头”,低于预期的3%。PPI是同比增长2.2%,同样低于市场预期。

这两数据出来,意味着现在美国经济已经降温,9月降息的概率,达到90%以上。

而降息周期下,创新药是很受益的。

创新药投入大,周期长,前期肯定是非常烧钱的,这个可以参照港股那些创新药公司,比的不是赚钱,是谁亏的比去年少。

那如果降息了,创新药公司拿钱的成本就低了,能吸引更多钱进来,让企业更快发展。

国内的创新药企业,融美刀的没那么多,弹性相对没那么大。

可以重点关注的,一个是纳指生物科技ETF,跟踪纳指生科指数,全球买创新药龙头。

2019年8月到2020年3月,美联储五次降息,之后指数暴涨,一年半干了60%的涨幅;

2021年9月,美联储开始加息,半年多就跌去了30%,今年也没能创新高,在美股的大涨中格外落寞。

而一旦降息开启,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目前ETF几乎没什么溢价,低位的时候关注下,这不比那些涨到高位的,溢价高的香吗?

另一个是港股创新药ETF。

产品跟踪的中证香港创新药指数,相比A股的创新药指数,覆盖了更多稀缺标的。当然,这并不重要,盯牢降息就好。

这个是过往走势,可以看到,同样的,指数在降息期间大涨,干翻倍了,之后加息期间被打回原形。

靠着降息预期增加的buff,今天港股下跌的背景下,ETF还是大涨1个多点。

对比之下,A股创新药指数就有点拉了,只涨了0.54%,没跑过大盘。

整体盘面看,今天成交额5915亿,放量1140亿,总算回了点人气。但目前还是看不清后续,大家不要急。

1 阅读: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