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男子入伍16年,7次受嘉奖,负伤回家治疗时,发现妻子与人私通,男子现场捉奸,警方和检察院均认定不存在犯罪事实,决定不予立案,男子一怒之下,提起刑事自诉,法院如何判? (信息来源:内蒙古乌兰察布兴和县人民法院) 这世界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句在互联网上刷屏无数次的话,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对军人的崇敬。 然而,当卸下戎装的战士,却在家门口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我们不禁要问:谁来守护这些守护者? 2021年,对于退伍军人刘建国来说,本应是开启新生活的起点,却成了噩梦的开端。 这位曾在部队服役16年,荣获7次嘉奖的战斗英雄,满怀着对家庭的期待回到家乡,等待他的却是妻子的背叛。 三年的地下恋情,345次转账记录,还有那些不堪入目的亲密照片,都像尖刀一样,刺痛着刘建国的心。 更让人心寒的是,破坏他家庭的段某,竟然只是当地一个普通的单位工作人员。 “他肯定知道我媳妇是军嫂!”刘建国怒吼着。原来,段某曾利用职务之便,为刘建国的岳父安排了工作。 这足以证明,段某对刘建国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却依然选择铤而走险。 面对铁证,段某却百般抵赖,声称自己只和张女士发生过三次关系,而且他并不知道张女士的丈夫是现役军人。 这种拙劣的谎言,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法院认定段某构成破坏军婚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 六个月,仅仅六个月! 这个判决结果,如同平地一声雷,在社会上炸开了锅。“就这??”、“就这???”,网友们纷纷表示难以接受,认为量刑过轻,不足以惩戒犯罪,更不足以弥补对军人家庭造成的伤害。 “段某案”并非个例。近年来,侵害军婚案件频发,但真正受到法律制裁的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现行的军婚保护法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首先,取证难成为横亘在受害军人面前的一道高墙。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常年在外驻守,很难及时掌握配偶的不忠行为,更难获取有效的证据。 其次,法律执行弹性大,导致同案不同判,甚至出现“降格处理”的情况,让一些不法分子心存侥幸,认为破坏军婚的成本很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破窗效应”正在蔓延。一些人无视法律的尊严,践踏军人的荣誉,将魔爪伸向了原本纯洁的军婚。 究其根源,既有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的滑坡,也有一些人对军婚的误解和偏见,认为军嫂“好欺负”,有机可乘。 “军婚,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对国家和军队的承诺。”全国人大代表、某部队政治部主任王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是维护军心的稳定,就是维护国防。 近年来,社会各界都在积极行动,为重塑军婚保护体系奔走呼吁。一些法律界人士建议,可以通过降低立案门槛、加大刑罚力度、建立专门的军婚保护机构等方式,强化法律的威慑力。 媒体也纷纷发声,呼吁全社会要形成尊重军人、爱护军属的良好氛围,让军人能够安心服役,报效祖国。 一些公益组织也行动起来,为军人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军婚问题,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刘建国在接受采访时说。 退伍后的他,虽然身心都遭受了重创,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呼吁加强军婚保护。 如今,刘建国和女儿相依为命,努力自己的生活。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不幸遭遇,更敲响了时代的警钟。 捍卫军婚,就是捍卫军人的荣耀,就是捍卫国家的。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军婚保护体系,让每一位军人都能无后顾之忧地保家卫国,让每一位军嫂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尊重。
内蒙古乌兰察布,一男子入伍16年,7次受嘉奖,负伤回家治疗时,发现妻子与人私通,
张五笙说历史
2024-07-31 17:59:16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