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一遍关键原则:在着手清除湿热之前,评估气血状况至关重要。气血不足者,若盲目追求清热祛湿,只会让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此患者便是典型案例:面对黄腻苔、潮湿、瘙痒、小便色黄及心烦等湿热表现,未经深思熟虑便使用清热利湿药物。结果,非但症状未解,反添腹泻、体力不支、头晕目眩、精神萎靡等新疾。 观其舌象,黄苔虽现湿热之征,但舌质淡白、中央凹陷且布满细微裂纹,实则透露出气血亏虚、肾精不济的深层问题,同时印证了精血同源的传统观念。此外,舌边鼓起,亦显肝郁之象。 对于此类精血不足、体质虚弱的患者,市面上的清热祛湿药物多为苦寒之剂,非但不能补益,反而可能进一步耗损正气。气血旺盛者或许能承受,但气血不足者用之,无异于火上浇油,加速虚损。 加之患者肝郁脾虚的复杂情况,清热利湿之药对其而言过于峻猛,难以消化,反而可能伤及脾胃,加剧气血耗损。 因此,治疗策略应调整为以补益气血为主,辅以清湿热之法,确保在稳固气血的同时,有效清除湿热之邪。选择补虚药物时,务必注重其温和性,以免患者因虚不受补而适得其反 #舌诊# #脾胃#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