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众生相:行业卷、价格战、裁员潮

丹烟聊汽车 2024-09-19 15:42:40

在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当下,裁员这种“断臂求生”的节本手段已成为行业“新潮流”。

据不完全统计,最近一年时间内,无论是海外车企巨头,还是本土传统车企,或是新势力,都主动掀起了大裁员,涉及员工数万人。用“裁员滚滚”年来描述2024年一点都不为过:有人抢着被裁、有人等着被裁、有人恐惧被裁......

汽车厂商裁员的蝴蝶效应,正在向上游供应链蔓延,尤其是与销量下滑明显汽车深度绑定的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采埃孚在内的多家汽车零部件巨头早前也纷纷公布了裁员计划,CARIAD等软件公司也逃不过裁员潮。

裁员成为车圈挥之不散的“阴影”,是什么导致行业如此艰难?销量下滑是这些裁员车企无法躲避的难题,这与新能源市场的疯狂内卷有直接关系。

去年2月,比亚迪推出了起售价为9.98万元的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首次将DM-i车型价格下探至10万元以内,并喊出了“油电同价,颠覆燃油”的口号。比亚迪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把其他厂家纷纷拖下水。随后,市场空间被挤压的燃油车也被迫降价,朗逸和轩逸的终端价格一度降到6万多元,利润空间无限压缩。

在市场打响惨烈价格战的同时,还有大量新品牌新车型疯狂涌入市场分羹。仅最近两年,国内就出现了昊铂、方程豹、仰望、ICAR、智界、极越、极石、小米等多个全新电动汽车品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随着我国新能源化进程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开始逐渐与传统燃油车平分秋色。电动化转型速度相对较慢的传统汽车厂商生存空间被挤压,燃油车销量下降明显,新能源业务又无明显起色。此外,还要承受电动化转型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投入大量资源搞研发,这就像一场烧钱的马拉松。

裁员成了控制成本的不二法门,犹如企业的“保命符”。除了降本增效,企业之间强强联合,共同分摊成本压力和市场风险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跨界合作和结盟,形成优势互补和价值叠加,逐渐成为普遍现象。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长安、华为、宁德时代共同打造的阿维塔,以及赛力斯与华为合作打造的AITO问界。

部分车企还拿出了一套整改方案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比如上汽集团,其改革的对象是斯柯达和荣威。最新消息显示,斯柯达正在与上汽洽谈,借鉴大众与小鹏、奥迪与上汽的合作模式,后续上汽或许会采用斯柯达贴标荣威的方式来打造产品。简单说就是用荣威的车型和技术,换用斯柯达的设计和logo,通过自主跟合资组合来应对市场的竞争。

不仅是两个品牌相结合,大众品牌也会成为一个助力。往后斯柯达的产品,将会和大众品牌并线销售,利用大众更密集也更深入三四线城市的销售网络,来扩大产品与消费者的接触面。要知道,斯柯达可是大众集团旗下的老牌子,在欧洲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这波操作,可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不过,综合目前上汽的处境,这一变化确实算是一种灵活应变。

车圈人来人往,这些裁员和整改方案是汽车行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在整体市场消费低迷、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相关部门成为牺牲品被优化,要经历裁员和人事调整的阵痛期,预计未来会有更多车企传出裁员消息。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是重资产、回报周期漫长的行业,品牌在实施裁员、降薪等管理手段缩减成本之后,业绩、财务仍无起色,那离退出市场也不远了。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