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室故事229•长高路上,您会给孩子选择生长激素吗?
前几天我看了个姑娘,年龄12岁,骨龄快14岁,身高154,月经初潮1年,家长对孩子的身高不满意,想干预身高。爸爸身高183,妈妈身高167,难怪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意难平。
学习过骨龄常识的家长基本都知道,对女孩来讲,骨龄14岁,其实身高已经基本接近负荷了,生长板的生长空间也有限,这种情况想长高,怎么办?
助力长高的方法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个靠自己,在生活方式上尽量健康一些,另一个是靠外力,比如借用各种医疗干预。
我跟家长梳理了一下孩子的生活方式,针对生活方式给了家长一些建议,甚至还挖空心思的给了一些各种营养素的消费建议,每给一个建议,家长就如获至宝地记在纸上。
当我觉得我已经黔驴技穷的时候,家长问我,能给孩子打生长激素吗?这是我最不想面对的问题,但终于还是躲不过。
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用数据说话的话,那是没理由打,因为孩子的身高是正常人群的身高,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达到遗传(这其中的种种原因,如果早点就诊,也许能逆转,但现在这个阶段,已拿它无可奈何了),而且身体各方面也都很健康,并没有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的迹象。指南的答复很明确,可并没有说到家长心里去,甚至还会选择装听不见或装看不见。
如果从社会大环境的角度出发,的确有不少青春期大骨龄又想追身高的孩子在做最后的冲刺,多多少少也能取得一些的效果,而且也没出现副作用,家长满意,医生也没让家长太失望,两全其美。
我已经不止一次了,在科学和人性之间,陷入艰难的选择,并逐渐把自己进化成一个“折衷主义”,倾听、分析、解释、权衡,最后这些问题可能会被我化解,但也有可能,没有化解一点点。
比如这位家长,就属于我化解失败的,执意要使用生长激素进行干预。
先不说生长激素有没有副作用,先看看投入产出比,基本就能有答案了。
我给家长出了一道数学题,关于身高的自然生长空间和强化生长空间的,也让家长做一下投资权衡。
就目前情况来看,这姑娘理论上未来大概率还有1-3厘米的自然生长空间,但强化手段下的额外身高增长空间未知,也许1-2厘米,也许3-4厘米,也许没有任何收获。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家长面前,一个是自然生长2厘米,一个是用药之后额外增长4厘米,估计家长会毫不犹豫选后者。可现实不是这样的啊,现实也有可能是自然生长3厘米,用药之后额外增长1厘米呢,或者额外增长量未知,对于这种投资,又该怎么选呢?
再看一下花费吧,按孩子现在的体重来看,如果使用生长激素的话,月花费大概在7000元(某品牌短效)或14000元(某品牌长效),虽然不是我买单,但每一比消费,都是家长的“投资”期盼,也是我的压力来源,不买单的人,比买单的人,一点都不轻松。
越来越觉得,儿泌科就是个交叉学科,融合了医疗、数学、哲学、统计、投资、心理、沟通…..算了,不数了[黑线]
#医笔医话##儿童常见病必备手册##儿童健康守护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