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1岁高龄的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说到新中国的国号,是否要用“”中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4-06-15 22:18:44

1949年,81岁高龄的美洲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在说到新中国的国号,是否要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时,慷慨激昂,引来大家热烈的掌声。   (信息来源:2020年12月25日 人民政协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诞生记》  )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聚集在这里,他们手持鲜花,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因为在这一天,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当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那一刻,整个广场沸腾了,激动的人群欢呼雀跃,热泪盈眶,这一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多么庄重而富有诗意的国名啊!它凝聚了几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和抱负,更浓缩了亿万人民的热血和心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个国号的确定,可谓一波三折,几经论证。   早在1931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酝酿建国方案,在江西瑞金,他们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随着斗争环境的变化,“苏维埃”渐被”民主”取代,到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由此可见,“民主”与“共和”,已然成为中共建国理念的核心要素。   1949年6月至9月,新政协筹备会如火如荼地展开,与会代表们群贤毕至,各抒己见。   关于国号,众说纷纭,有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倾向“中华人民民主国”的,还有提议“民主主义人民国”、“中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争论最终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人民民主国”两个方案上,支持前者的人士认为,“共和”一词已经蕴含民主内涵,而赞同后者的代表,则力主“民主”二字当仁不让,一定要突出体现。   这些争论,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1949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议专门讨论国号问题。   大家一致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应为新中国国号,因为它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国家性质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体;新政协的名称,则被最终敲定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于9月1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9月,离新政协召开只有十来天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广泛征求意见。   大家针对新国号、国旗、国徽等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各抒己见、凝心聚力。毛主席指出,“共和”与“人民”是新中国国号的灵魂所在,在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氛围中,与会人士达成了高度共识。   司徒美堂先生,可谓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这位出生于1868年的爱国侨领,为辛亥革命流过血,又为抗日救亡呕过心。   抗战期间,他发动美洲华侨,慷慨解囊,支援祖国军民浴血奋战。,在香港,他慨然拒绝汪伪政权的高官厚禄,新中国诞生前夕,他毅然回国,希望为民族复兴奉献余热。   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时,81岁高龄的司徒老先生是最受瞩目的代表之一,当大家讨论到国号简称时,有人提议加上“中华民国”四个字。   司徒先生闻言,霍然起立,满腔怒火:“我虽参加过辛亥,景仰孙先生,但对中华民国四个字,绝无好感!那不过是个烂招牌,22年来早让蒋介石一伙糟蹋得不成样子!这次革命,哪里同辛亥一般?要叫就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字不能改!”这一番慷慨陈辞,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台下掌声如雷。   其实,关于国号的争论,焦点还在于要不要保留“中华民国”作为简称,当时的舆论有三种:一是完全取消简称,二是保留简称,但改用“中国”、“新中国”等,三是沿用“中华民国”,照顾各方习惯。   对此,周恩来总理曾坦陈,沿用“中华民国”只是出于对人民习惯的考虑,但其内涵已今非昔比,经反复讨论,政协决定取消“中华民国”简称,但暂不强制禁止使用。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城楼,毛主席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刻,亿万中华儿女无比激动,多少先烈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啊!从此,古老的东方有了一个崭新的名字,从此,它将在人类历史上续写新的辉煌!   这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由来,它凝聚着几代仁人志士的理想,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   今天,我们每念及它,都应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腔炽热之情,让我们共同呵护这来之不易的国号,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一国号的旗帜下,一步步成为现实!

0 阅读: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