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两侧的标语后来被拆除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庆祝建

文山聊武器 2024-06-12 19:28:45

上世纪7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两侧的标语后来被拆除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并体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所以在1958年夏季,中共中央作出了在北京建造一系列国庆重大建筑工程的重要决策。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便是能容纳一万人的人民大会堂,这一想法最早源自1945年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建设这样一座大礼堂的愿景。 1958年3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中,毛泽东详细阐述了对北京城市改建的设想,特别提到了万人大礼堂的建设计划。同年8月,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了包括万人大会堂在内的国庆重大工程的建设目标,强调这些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前完工投入使用。 该项目的建设受到了中央政治局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彭真和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均在不同会议和汇报中对这一重大工程进行了动员和部署。中央政治局在1958年12月的会议中正式审议并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及相关工程的规划方案。 从1958年10月28日工程正式动工起,全国上下展现了极高的热情和支持。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被选派到北京参与建设,同时,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了重重困难,按期完成了工程所需材料的生产和供应。在施工现场,上万名建设人员不分昼夜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1959年7月25日,随着大会堂工程的基本竣工,成立了专门的验收委员会,对大会堂的结构和功能各个部分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验收。周恩来总理特别强调了结构安全的重要性,确保大会堂的安全性,以防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 1959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主席亲自视察了即将竣工的人民大会堂,并亲切地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 毛泽东与几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在中南海的颐年堂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他们讨论的议题涵盖了多个方面,随后在深夜,一行人前往正在建设中的人民大会堂进行视察。 尽管是深夜时分,但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现场仍旧灯火通明,工人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当毛泽东及其陪同的领导人出现在工地时,工人们的热情难以抑制。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围拢过来,高声欢呼“毛主席来啦”,毛泽东面对这热情的群众,频频挥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工地的巡视中,毛泽东特别注意到了大会堂内部的装饰和设计细节。他走到主席台上,审视着电动幕布的安装情况。随后,他抬头观察了顶部装饰的大顶灯和仿佛水天一色、星光灿烂的天花板,对这些细节表示出明显的满意。 离开主席台后,毛泽东来到了宴会厅,详细询问了有关宴会厅的面积、高度及其容纳人数的情况。从宴会厅,他又继续前往北京厅,在那里,他详细询问了大会堂整个工程的概况及施工进度。万里向毛泽东汇报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面积超过了故宫,而且仅用了10个月时间就接近完成。对此,毛泽东风趣地赞扬了万里和所有工人的辛勤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深感工人们的奉献精神。他感慨地提出应为这些无私奉献的工人立一个纪念碑。但他也认识到,涉及的人数众多,实际操作会有困难。他强调了推广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在对大会堂的命名问题上,当被问及常用的称呼时,万里提到,“大会堂”或“人大会堂”是工人们的通称,还有人提议称之为“人民宫”,但毛泽东认为“宫”字带有封建色彩,最终决定简称为“人民大会堂”,这个名字既简洁又直接表达了这座建筑属于人民的意义。 来自 沈传宝编. 红色·印迹[M]. 2022

2 阅读:893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