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26岁,在拿到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回到了1950年彼时一穷二白的祖国;34岁,他用三个“不能说”告诉妻子工作的变动,从此,整整消失二十八年,回来的时候,是一个直肠癌晚期的病人;61岁,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特别奖20元,其中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弥留之际,他仍嘱咐要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黄旭华——32岁,参与研制绝密级的核潜艇研制工程;从此,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没有回家;等到他退居二线,终于有时间陪伴家人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母亲也很快撒手人寰;在亲情上情债累累的黄旭华,接受采访时,眼含热泪地说:“我觉得,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郭永怀——47岁,在国外有车有房的他,带着妻子李佩毅然回国;回国后,郭永怀担任中国力学研究中心副所长,参与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研制工作;1968年,59岁的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谁料,那架飞机意外坠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他时,吃惊地发现他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尸体中间,夹着一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完好无损!唯一的生还人员痛哭流涕地回忆道,在飞机开始剧烈晃动的时候,他听到郭永怀大喊一声:“我的材料!” 钱伟长——34岁,钱伟长以“回国探亲”的名号,冲破美方多次阻挠,毅然回到祖国;往后余生,国家需要什么,他的专业就是什么——他36岁学力学,成为“中国力学之父”;他58岁学电池,因为中国坦克缺乏高能电池;他64岁学计算机,开创了宏观字形编码方案“钱码”;他72岁当校长,用10年时间把上海大学建成了国内一流大学……对此,钱伟长说:“回顾我这一辈子,归根到底,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王德民——23岁,混血大帅哥王德民毅然前往艰苦的大庆油田,他从最底层最累的基层试井做起,白天干体力活,晚上熬夜搞科研;往后余生,他帮助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创造了最高采收率逼近70%的世界奇迹!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为21023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德民星”。这才是我们要追的星! 王淦(gàn)昌——他3次差点获得诺贝尔奖,堪称中国科学届第一牛人;1961年,54岁的王淦昌参与和领导研制原子弹,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从此,他再未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再未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对于隐姓埋名17年,3次错失诺贝尔奖,王淦昌无怨无悔:“中国可以没有人叫王淦昌,但不能没有两弹一星;中国可以没有诺贝尔奖,但不能没有大国核盾。” 彭恒武——“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32岁的物理学家彭桓武,在1947年回国时如此说道;回国后,彭桓武身兼数职,既是清华、北大物理系的教授,又是“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1995年,80岁的彭桓武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成就奖”以及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他用这些钱成立“彭桓武纪念赠款”,奖励那些老科学家们;2007年,92岁彭桓武去世之前,将一生的积蓄——50万存款,全部捐给了物理研究所。 于敏——他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干着惊天的事业,名字却绝密28年;1988年,于敏的名字被解禁,妻子孙玉芹这才和全国人民一起,终于知道于敏是干什么工作的,“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晚年,荣誉纷至沓来,于敏却谦逊地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黄大年——2009年,51岁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英国迎来事业巅峰的时候,选择回到祖国,“多数人选择落叶时归根,但作为高端科技人员应该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回国7年,黄大年成为“地球深部探测专项”的领军人物,带领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他一心埋头苦干,不要任何头衔,“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他没日没夜地工作,连按时吃饭睡觉都成了奢侈,“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2016年,黄大年积劳成疾,被确诊患了胆管癌。2017年,黄大年因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8岁…… 穿越历史的星空,这些科学家如此相似—— 不同的时代,一样的情怀,一代代人掀起振兴中华、复兴民族的浪潮。 看到他们,我们会知道何为中国脊梁,怎样才能一生无悔!
邓稼先——26岁,在拿到美国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回到了1950年彼时一穷二白的祖国
历史不惧孤
2024-06-02 14:11:16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