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读史铁生,读懂了他的苦难,便以为自己读懂了他。年岁逐增,开始透过史铁生的苦难,读懂他的乐观;而如今,经历了一些人世沧桑后方懂得,读史铁生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读懂他的快乐。 史铁生的痛苦是一层层叠加的,一开始四肢健全,接着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纪瘫痪,再接着长了褥疮,再接着又得了尿毒症,最后又不得不靠频繁透析续命。这样的痛苦,让人窒息。 然而,描述痛苦素来是作家的长项,但他们绝不会想要表达痛苦,他们描述痛苦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表达痛苦背面的东西:快乐。 他怎么做到的?我们单纯看这段描述他身体所承受痛苦的字句,就能找到答案。这段话,他写在《我与地坛》里,原话是这样的: “我四肢健全的时候,常抱怨周围环境糟糕,瘫痪后,念当初可以行走奔跑的日子。” “几年后长了褥疮,又怀念起前几年稳坐在轮椅上的时光。” “后来得了尿毒症,又开始怀念当初长褥疮的时候。” “又过了一些年,要透析,清醒的时间很少,便又开始怀念起刚得尿毒症的时候”。 对于这段文字,我在第二阶段时,仅能读懂他字里行间的乐观。可“乐观”仅仅是他传达出的态度,他最终想透过文字向世人传达的,实际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是他学会了“比较法”以后得来的快乐。 这种比较法,他自己曾很白地讲出来过,他说:“人生无所谓幸与不幸,只是两种不同境遇的比较罢了。”换句话说,哪怕到了需要频繁靠透析续命的时候,他也依旧通过“比较法”确定:现在的境遇相比较于更糟糕的境遇而言,是幸,是值得快乐的。你看,我不还活着吗?活着,便能感受到所爱之人的气息,能看得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 当一个人的文字可以让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感悟时,不用怀疑,这些文字的主人一定已是大师级别。史铁生无疑是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余华的《活着》用了十几万字的铺垫、写死了好几条人命,才终于把人写哭。可同级别的悲伤,史铁生却只要800字就能完成。 也是因此,有人曾说:如果中国作协的经费只能够养一个人,那就养着史铁生。 史铁生的文字,可以不停地读,且能不停地让人产生新的感悟。为何能如此,因为他的文字里,似在写自己,又似在写天下人,他是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写作。比如这句:“我的朋友们都不把我当残疾人,当然,他们有时候也不把我当人。” 因为史铁生的眼里,不仅仅只有他自己,不是在自说自话,所以,他的文字最终能打动天下人。所有看了这段文字的人,便不自觉想起了自己与朋友的种种。自己虽贫穷,但朋友从来不嫌弃,还特意地“宰”“讹”自己一下…… 写到此,想起了余华有一次遇到读者请签名,签完后发现是史铁生的书,便说“噢,是铁生的书,我来替他签名”,说着,便将自己的名字涂掉,签上了“史铁生”三个字。 余华敢这样做,自然是因为他懂了史铁生,懂了他对世间一切事的“比较法”,他的超级比较法,能把世间一切事都解读成“最好”。 余华在回忆史铁生时说:“铁生给我写过一封信,信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他对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怨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当世人都用外在的“物质存在”去评判一个人是否快乐时,懂了史铁生的余华却已确定史铁生内心是富足的,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他感受到了铁生内心深处的满足和愉悦…… 所以,你真的读懂了史铁生了吗?图为史铁生与余华等人合影(左二为余华)
年少读史铁生,读懂了他的苦难,便以为自己读懂了他。年岁逐增,开始透过史铁生的苦难
李满谈过去
2024-05-27 23:20:43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