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囚犯被发配千里之外,路上自然少不了衙役押送。
几千里的长途跋涉,日晒雨淋,饥寒交迫,囚犯难受,押送的衙役就轻松了吗?这些衙役既要管好囚犯,又要防止逃跑,遇上刁钻的囚犯还要时刻提防。
一路上吃不好、睡不稳,真是煎熬。到底押送囚犯的衙役有多辛苦?他们一路上经历的艰辛,或许比想象的还要难熬。
衙役的身世百态
清朝的衙役可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般威风凛凛。大部分衙役都出身贫寒,有的是为了糊口而来,有的是家族世代相传。这份工作说不上体面,可也算个铁饭碗。看门、跑腿、服侍官员,都是些没技术含量的活。
特殊一点的像验尸的仵作,普通人都不愿碰的活,也只能落在这些人身上。衙役们虽说干的是苦活累活,可架不住有官府这棵大树遮着,偶尔还能仗势欺人捞点好处。
而衙役中也不乏有特殊来历的人。有些是因为家道中落的落魄秀才,科举屡试不第后不得不谋一份差事养家;有的是经商失败的商人,为了躲债才投靠官府当了衙役。
甚至还有些是因为得罪了地方官员,被迫"自愿"成为衙役以求自保。衙役们虽然地位低下,但他们之间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资历老的衙役通常能分到较轻松的差事,像是在衙门内当门子或者帮师爷打理文书;新来的衙役则要从最脏最累的活干起,比如打扫牢房、照料囚犯。
有意思的是,一些衙役因为常年在官府做事,耳濡目染之下反倒比一些童生更懂官场规矩,甚至能说会道,深谙处世之道。
不过即便如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依然低下,街坊邻里往往对他们敬而远之,甚至连衙役的子女说亲都会受到影响。这种微妙的社会处境,让衙役们不得不精明世故,在夹缝中求生存。
押送任务背后的门道
押送犯人可不是件容易事。千里迢迢的路程,衙役们得寸步不离地盯着犯人。白天赶路顶着烈日,晚上还得轮流值夜,生怕犯人趁夜色溜了。
可这差事偏偏成了香饽饽,背后的缘由妙不可言。犯人家属为了让亲人在路上好过点,没少给衙役们塞钱送物。
甚至有些落难的达官显贵,为了在路上享受点便利,也会主动打点衙役。这些灰色收入,成了衙役们争抢这份差事的主要原因。
除了明面上的收入,押送任务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潜规则"。比如衙役们会刻意放慢行程,这样既能多领几天的盘缠,又能给犯人家属更多打点的机会。
聪明的衙役还会故意挑选一些较难走的路线,这样就有理由在路上多休整几天。有些经验丰富的衙役甚至会提前打听清楚沿途各个地方的规矩和油水,好让自己多些收益。
不过这其中也有讲究,得把握好分寸,既不能太过分以至于惹来麻烦,又要让各方都觉得值当。
有趣的是,一些老衙役会特意结交沿途的驿站、客栈掌柜,这样每次押送都能得到特殊照顾,还能打探到一些有用的消息。久而久之,这些人脉关系就成了衙役们的一笔重要财富。
衙役与犯人的微妙关系
押送路上,衙役和犯人的关系很有意思。表面上是看守与被看守,实际上却暗藏玄机。犯人想过得舒服点,就得讨好衙役。
衙役看犯人家底殷实,也会适当放松管制。双方各取所需,倒也相安无事。更妙的是,有些被流放的官员说不定哪天就东山再起,衙役们巴结讨好,指不定将来还能沾点光。
这种微妙的关系中还暗含着许多不成文的规矩。比如衙役会根据犯人的身份地位来决定对待方式,对于一些有可能复起的官员,不仅要给予适当优待,还得注意说话方式,以免日后被穿小鞋。
对于那些确实没有翻身可能的重犯,态度就会强硬许多。有经验的衙役甚至能从犯人的言谈举止中判断出他们的来历背景,从而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
不过这种关系也并非总是和谐,有时也会出现意外状况。有些犯人会趁衙役疏忽逃跑,也有犯人会借机生事刁难衙役。
因此衙役们在享受额外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时刻提防着可能发生的变故。这种既要维持规矩又要照顾人情的平衡,考验着衙役的处事智慧。
旅途中的苦与乐
一路上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是常事。衙役们得照看犯人,还要应付沿途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
有时碰上恶劣天气,或是遇到强盗,都得随机应变。不过路途再艰难,只要有油水可捞,这苦日子也就变得值得了。
衙役们还能从节省下来的路费里捞点好处,日子虽苦却也能过得下去。除了这些常见的困难,押送途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
比如遇到犯人生病,衙役既要防止犯人诈病拖延时间,又不能真让犯人出事;碰到地方官员盘查,既要表现出恭敬的态度,又得想办法避免节外生枝。
有时还会遇到犯人的亲友沿途"偶遇",这时就要特别当心,既不能过于严厉显得不近人情,又不能过于宽松以致玩忽职守。
一些经验老到的衙役会在路上收集各地的特产,等回到衙门后转手卖给其他人,也算是一笔外快。
久而久之,这些衙役不仅练就了一身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本事,还积累了丰富的见闻,成了衙门里的"活地图"。
衙役的生存智慧
衙役在官府系统里处于最底层,可他们深谙生存之道。看似低贱的差事,经营得当也能有一番作为。
押送任务虽然辛苦,却是个既能赚钱又能积攒人脉的好机会。衙役们明白自己的处境,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在官府和百姓之间周旋,在规矩和潜规则之间游走,这份生存智慧让他们在夹缝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值得注意的是,衙役们还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信息网络。他们经常和其他衙门的同行交换消息,打听各地的官场动态、犯人情况,甚至还能预先得知某些重要人物的调动信息。
这些消息不仅能帮助他们趋利避害,有时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卖个好价钱。有些衙役甚至会利用职务之便,帮助一些商人打探消息或者疏通关系,从中赚取好处。
不过这种行为也要把握分寸,一旦越界就可能惹来大祸。有意思的是,一些老衙役会专门收徒弟,把这些生存经验和处世之道传授下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衙役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包括如何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还包括如何在官场中立足的智慧。
古代衙役押送犯人这份差事,看似是份苦差事,实则暗藏玄机。
衙役们在官府和百姓之间周旋,在规矩和潜规则中把握分寸,靠着这份差事不仅能赚取额外收入,还能积攒人脉。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人们都会想方设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规则的边缘找到生存之道。
声明:文图均转载网络,内容未核实,如有侵,请联系删除。
你以为衙役们到地方后还得走回来吗?他们都是一程程交接给下个县负责的衙役,传递着送到地方的。
月黑风高夜,杀人越货时。[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一般重犯往州府押送,不远,成批的
武警时押犯人做绿皮车去安徽,突然发现这小子不知道从哪拿个牙签捅手铐子,立刻怒火中烧,把他吊行李架上一顿作训鞋,结果那一路车厢里秩序特别好[笑着哭]
中原到广西有条道,路上...
址蛋
现在写文章都不经过大脑了吗
半路上,给林教头安排洗个滚水脚!
屁,押送犯人虽然可能有点油水,但是衙役可能死在半路,所以衙役为了偷懒,经常半路把犯人弄死,你看史书里面那些流放的,经常上吊自杀,是他们自己想自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