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原本作为秦国文字的小篆作为标准文

熠彤看历史 2023-08-25 16:36:1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原本作为秦国文字的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行于天下。在秦朝之前,各诸侯国除了使用当地的方言和本国语言文字之外,还会统一学习使用周王朝的官方用语——雅言。 “雅言”最初见于《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认为,这是“古西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犹今之国语”。雅言起源于华夏先民的语言,到夏禹时代就已被使用。到商周时期,“雅言”作为贵族语言逐步被推广。特别是周王朝建立后,为了维护统治,还专门设立了掸人和掌交等官员,巡行天下各诸侯国,以王畿地区的语言讲述国家大事,负责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络。此外,周王朝还将各地语言通过翻译的方式纳入“雅言”体系。比如设立译官,将各地方言用雅言予以音译,翻译东方各地语言的称为“寄”,翻译南方的称为“象”,翻译西方的称为“狄”,翻译北方的称为“译”。 雅言的学习“从娃娃抓起”,《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十三岁的少年就要学习音乐、诵读诗书,乐官的口语教习之下,各国的贵族少年用雅言诵读诗书、演唱歌曲。除教学外,贵族读书、作诗以及交游会以此作为通用语,诵读典籍、重大场合也要使用雅言。不过底层百姓是没有机会学习雅言的,还是使用自己的方言。 此后自汉朝以来,中国开始定稿官方语言,而官话便是其中一种。汉代官方语言和先秦时期的“雅言”一脉相承,汉朝后期编写了《切韵》等专业书籍,明朝将南京话作为官方语言,清朝将北京话定为官方语言。这种语言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将近两千多年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人民融合、共存的历史足迹。

0 阅读:183
熠彤看历史

熠彤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