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事件,赵氏元气大伤,为何后来仍能崛起为诸侯?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12-19 17:42:48

赵氏的崛起很早。

在春秋中期时,赵氏就已经崛起为晋国的“顶流”了。

尤其是到了赵盾时期,“政在大夫”,晋灵公因与赵盾争权,失败被弑;而晋成公即位后,有弑君之嫌的赵盾依然大权在握!

当时的赵氏,已然成为晋国实力最强的大夫。

然而,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家族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大宗族人被屠杀殆尽,封地被悉数剥夺···

赵氏家族数代积累,几乎瞬间“归零”。

可是,我们知道,后来的赵氏不但又“复活”了,而且,后来还成为“三家分晋”的主角,化家为国,由大夫跻身诸侯之列。

由“从头开始”,到跻身诸侯之列,赵氏是怎么做到的呢?

韩氏报恩+晋君之谋:赵氏“半血”复活

赵宗被灭15年后,赵氏“复活”了。

当时,韩厥对晋景公详细讲述了赵衰、赵盾对晋国的功绩,并指出:这样对国家有大功的人,后人都不能继承他们的爵位,那今后又有谁还愿意为国家做事呢?

晋景公为韩厥的话语触动,遂让赵武做了赵氏继承人,并将赵氏的封地归还了他。

由此,赵氏复活了。

赵氏得以复活,确实是因为祖上的“余荫”,只是,这个“余荫”并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1、赵氏对韩厥有大恩。

韩氏,是晋国公族,又在权力斗争中站错队,所以,家族长时间衰落。

直到韩厥的崛起,韩氏才显赫起来。

韩厥,正是由赵衰抚养长大的。

而韩厥后来能一步步脱颖而出,也离不开赵衰、赵盾的提携。

赵衰、赵盾扶持韩厥的举动,使赵韩结成了同盟,而韩厥这个盟友,又是个给力的盟友!

2、韩厥急需赵氏“复活”。

尽管韩厥深受晋公信赖,但是,他自身的实力是很有限的。毕竟,咱们前面提到,韩厥之前,韩氏已经没落很多年了,其家族力量不足以使他与其他大族竞争。

因此,韩厥又急切希望赵氏能够复活,多了赵氏这个盟友,韩氏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

3、晋君急需赵氏复活。

那么,晋君为何又要“复活”赵氏呢?

“复活”赵氏的,与当初灭赵氏之门的,都是晋景公。

史书称晋景公听了韩厥介绍赵氏的功绩而决心恢复赵氏,这显然是“美化”。

景景公即位之初,就是被赵盾所压制着的···难道赵氏以前那些事情,晋景公自己能不知道?还需要韩厥来提醒吗?

晋景公之所以要“复活”赵氏,与当初要灭赵氏,原因都是一样的:权力平衡。

景景公即位之初,赵氏权势熏天,威胁君权,晋景公当然要出手!

十五年后,权力格局再次令晋君不安。

在赵氏被灭后,范氏、知氏、中行氏、魏氏的强力人物也在较短时间内先后去世。

因此,此时,晋国之权,由栾氏和三郤所把持。

而栾氏和三郤集团,皆是公族。

咱们知道,自“曲沃代翼”之后,晋国的国君害怕其他小宗依样画葫芦,压制同姓宗族是其一贯政策。

而赵氏即便复活,他们与当年赵盾时期也无法相提并论了,恢复赵氏,正可加强对栾、三郤集团的牵制!

因此,在韩氏的积极工作和晋公的综合考量下,赵氏复活了。

说句后话: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晋景公的先见之明。后来,一度为争夺权力打得不可开交的栾氏与三郤勾结起来,弑杀了晋厉公,另立新君,而晋悼公正是在范、智、韩、赵等“六卿”的支持下平息叛乱的!

赵武1:忍辱负重、低调中成长

赵氏虽复,但在“下宫之难”中元气大伤,此时实力还远远排不上号。

因此,赵武子采取了低调的发展之路。

所谓低调,就是与所有人都交好:侍奉晋公、尊重栾书、师从士燮、亲昵韩厥、敬重二荀,不得罪三郤。

赵武加冠后,先后以晚辈的身份拜访了栾武子、中行宣子、范文子、智武子,及三郤。

其中:栾氏、郤氏,当年都是赵氏灭门积极的推动者,是赵武的仇人!

赵人,素以血性著称;赵武子,当时又是15岁,血气方刚的年纪。

能如此做,足见赵武之能忍!

虽然利益上的冲突,不能靠“跪”来解决,但赵武子这样的举动,还是为赵氏的从头开始创造了机会。

1、赵氏避开了斗争风暴的中心。

当时,赵武以师事之的范武子,当时就做出判断:晋国必然很快就要大乱!

而当时刚刚复立的赵氏,实力不足,并不能靠实力在混乱中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一情况下,赵氏不积极参与内乱,以晚辈的身份与所有人相处,是十分明智的。

2、守弱自然强。

当时,晋国斗争的总体格局是:栾、郤氏等公族,与范、智、韩等异姓卿族之间的斗争。而仍然有相当实力的晋君则居中统御。

此前,晋公联合公族,灭了赵氏,压制了异姓卿族,而赵氏的复立,自然也标志着晋君要联合异姓卿族打击公族了!

显然,晋公要的只是平衡。

前574年,晋厉公用大夫胥童,灭三郤,逮捕栾书。但是,晋厉公又下令释放了栾书,此后,栾书复起,杀胥童,囚晋厉公,然后又杀了晋厉公。

此后,晋悼公即位,废栾书,以韩厥为正卿。

如此,与赵武有仇的栾、郤氏倒台,赵氏的盟友韩氏当政,赵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赵武2:运气+韩氏再助+时代红利=名扬天下

晋悼公,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

在他的治下,晋国上下一心,接连击败秦、齐、楚,霸业再造!

所以,在这样的君主之下,想靠内斗上位是找死,只有奋力表现才能出头。

但是,此时的晋国,人才济济。知武子、吕相、魏绛、荀偃、韩厥等,都是命世之才,各建奇功。

相比之下,赵武子虽然人才出众,但要靠自己出头,难度还是很大的。

赵武能够出头,既因为自己确实有一定的才干,但与他的运气和韩氏的再次相助是分不开的。

1、意外顶名额,跻身卿士之列。

晋悼公即位,提拔了大批功臣之后。

不过,当时的晋国人才济济,所以,原本还轮不到赵武。

只是,年轻的吕相英年早逝了。

于是,赵武就顶了上来,佐新军,位列八卿之末。

对赵武来说,这是极为幸运的事情。

赵武的才能,并不全面,他并不具备足够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能力。

只不过,或许由于早年的充满危险“孤儿”生涯,赵武能克己服礼,接人待物有一套,又处事果断。

当时晋国的卿士或以军事才能见长,或多谋略,只有吕相的能力结构与赵武类似。

而吕相当时又还很年轻,所以,一般来说,赵武起码还要等很多年才能顶上来的。

而吕相英年早逝,使赵武20岁出头就跻身卿士,获得了施展的机会。

2、韩起主动退让,使赵武迅速跳级。

前560年,正卿知武子和彘恭子双双去世,晋国高层重组。

晋悼公原本想让韩厥之子韩起率上军。

然而,韩起却主动退让,推荐赵武来率上军。

于是,赵武一跃为上军将,连跳四级,在卿士中排名第三!

不得不说,韩氏,对赵氏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3、扬长避短,风云际会,名扬天下。

赵武子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幸,在晋国的内战战争中,赵武子的发挥空间很小。

幸运的是,范宣子、中行偃等人都很猛,因此,赵武跟着也能混一些战功。

范宣子去世后,赵武子继为正卿,成为主要辅政者!

而更幸运的事情来了!

此时,列国都各有各的麻烦,都不想要打仗了。

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

这不正好适合赵武子发挥嘛!

于是,赵武子既结秦晋之好,又主持弭兵,带领晋国,乃至整个中原,进入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和平的一段时间。

由此,赵武子出尽风头,扬名立万!

接下来,该“干正事”了!

北进战略

赵武子的努力,使赵氏的地位再次显赫。

然而,赵武子这一代的使命,也就仅限于此。

赵武子为国推荐了46个人才,但没有一个人成为他赵氏的家臣,后来《韩非子》就赞其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的典范。

高调唱完了,接下来,该“干正事”了!

晋悼公、晋献公之后,晋国国君的威信再降,卿大夫之间的争夺再次成为主旋律。

因此,如何扩充自己的实力,成为赵氏的主要任务。

当时,晋国的卿大夫们争夺最激烈的地区,集中在河汾地区及“南阳”地区。

战略不大行的赵武子也在这一带扩充过,但很快就与范氏和传统盟友韩氏起了冲突。

因此,赵武子之后,他的继承者赵简子做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调整:北进战略!

向北对戎狄地区开疆拓土,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如此,赵氏避开了竞争激烈地区,向晋国北部大力发展,实力进一步发展!

同时,为了配合此战略,赵大力经营晋阳,使晋阳成为了一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城池!

后来,“六卿之变”、“三家分晋”,晋阳都是主战场,而且,是赵凭之以一己独力抗击强敌很久的主战场!

可以说,在后面的历史进程中,如果没有晋阳,晋国公卿之间未必会这么快分出决定性的胜负,最后可能如郑、鲁国一般,长期相互制衡,不能发展出“大于诸侯”的力量来!

可以说,赵氏此举,既为赵成长为诸侯创造了条件,也间接为韩、魏成为诸侯创造了机遇!

新政

春秋后期,井田制瓦解,正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许多新兴势力在自己的地盘上推行新的政策。

赵氏则是当时走在最前面的。

1、大亩制。

当时,晋国的大夫都在自己的封地上推行大亩制。

其中,赵氏的亩制是最大的,比韩、魏都要大。

“大亩制”,意味着封地内人民得到的土地更多,赋税更轻,劳动积极性自然也更强。

当时,远在南方吴国的孙武,就以此判断:赵国如果能继续这样下去,将来的晋国一定就是赵的了!

而知氏谋士也表示:这样下去,赵有可能独吞晋国!

确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大亩制”不只是能调动劳动积极性,同样重要的是:能使人民拥护赵氏。

因为:保护赵氏,就是保护自己的权益!

2、以功绩、才能选拔人才。

当时,范氏、知氏、魏氏,家族人才旺盛。

相比之下,由于遭受过灭族之火,赵氏家族人才严重不足。

这是不足,也是机遇。

赵氏遂初步建立了以才能、功绩来选拔人才的机制。

由此,赵氏的政治清明,得到人民拥护,势力增长也最为迅速!

六卿之乱:铁血顶梁柱

与韩、魏不同,赵氏的崛起过程,有更多的担当:赵总是那个冲在最前面的,韩、魏则总是见机而动···

晋国后期两次决定性大大战,赵氏都是最先顶出来,扛下所有的!

1、以退为进。

“六卿之乱”,最先就是从赵开始的。

范氏、中行氏,首先对赵进攻。

赵氏虽然刚,但并不傻,他们退出了南部,直接撤到了晋阳!

退到晋阳,既增强了抵抗的力量,又给自己赢得了时间。

于是,赵通过“伐交”,逐渐扭转了不利局面。

2、“伐交”,逆转。

赵氏联络知氏、魏氏、韩氏,结成同盟,并争取到了晋公的支持。

这个过程,其实赵氏还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

比如,为了获取知氏的支持,赵氏在知氏的威逼下,杀掉了对赵有大功的董安于。

在获取其他四家后,晋阳之围得解,赵氏缓了过来。

3、决定性大战:赵强于中等诸侯。

但是,范氏、中行氏也会伐交,而且,伐得更“高级”。

范氏、中行氏,得到了齐国、郑国,以及周天子的支持。

其中:周天子名分高,但没有实际力量;齐国实力强,但距离远;只有郑国,实力比较强,又比较近,是关键对手。

因此,赵与郑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

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又一场具有非凡意义的大战!

此战中,赵襄子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并宣布:获得各种战功,可以得到响应的爵位、赏赐···

这是后来战国时期“军功爵”的前身。

在这种先进制度的激励下,赵军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一举击败郑军,赢得了决定性胜利!

随后,范氏、中行氏被灭,“六卿”只剩下“四卿”了。

硬刚知氏,三家分晋

此后,赵氏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兼并了代国,“北进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是,这段时间,发展最快的,是智氏。

智瑶也是个很有才能的家伙,而且,年资最长,威望很高。

利用自己的威望和手段,以及正卿的身份,知伯在瓜分范氏和中行氏的地盘中占尽了便宜,迅速膨胀!

随即,知伯与赵氏之间的决斗,开始了!

1、知伯之谋:针对赵氏。

知伯要独霸晋国,关键是要解决赵氏。

诚然,魏与韩的实力也很强,但是,韩、魏一贯是见机而动的,不硬刚,可以留到以后再对付。

只有这个赵氏。一直是敢于正面刚的,应该先打掉。

所以,知伯的最优解,是拉拢魏、韩,解决掉赵。

知伯很精明,他没有先直接对赵动手,而是来了两个先手。

首先,知伯出兵为晋国开疆拓土,攻占了中山国许多地方。

这也意味着,知氏在晋阳东面、邯郸北面,都压下了石头。

随即,知伯开始了第二步:威逼魏、韩。

知伯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威逼韩、魏各交出了一个万邑之地。

随即,知伯又开始对赵索要土地。

这才是关键一步!

此前,知伯向魏、韩索要的土地,是:“服从性测试”,要的土地并不是紧要之处、

而此时知伯向赵索要的土地,是晋阳以西的一个城邑。

如果赵答应了,那么,加上此前夺取的中山地,知伯就能与晋阳直接形成东西夹击之势了!

而如果赵不答应,知伯就以晋国正卿的身份,以晋君的名义,对赵发起进攻!

赵选择:拒绝!

很简单,即便赵答应了,知伯还会有下一步动作。不如就趁现在就翻脸!

于是,大战开始!

2、坚持+伐交。

知、魏、韩三支军队,联合扑向晋阳。

赵军自然只能死守!

幸运的是,由于赵政得人心,晋阳人民非常支持赵氏。即便是在城内“易子而炊”,都万众一心,决不投降!

如此,赵就再次赢得了“伐交”的时间。

此时,知伯决定以水攻来攻破晋阳。

魏、韩都对知伯感到畏惧!

赵氏的谋士张孟谈,利用魏、韩对知氏的恐惧,顺利争取到了两家的支持!

于是,韩、魏“反水”,与赵军一起突然袭击知氏!

于是,三家一起灭了知氏!

三家分晋之局,最终出来了!

赵氏能在惨案后复活,并崛起为诸侯,原因很多,前面皆有谈到。

个人以为,关键原因,在于赵氏的“先进”。

更为惠民的经济政策,既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也使赵氏赢得了人民群众支持!

晋阳几次被围,赵氏几次在劣势下坚持,都在于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以才能、功绩为中心的人才政策,则使赵氏聚集了大批人才,从而在经济建设、军事指挥、外交纵横上的能力都出类拔萃!

董安于治晋阳,使赵氏有了稳固的基地;此后,“士为知己者死”,董安于依然以自己的性命为赵氏争取外援。

阳虎在铁之战中,危急时刻,他先鼓励了本已信心动摇的赵简子,又献出广设旗鼓的疑兵夺气之计,助赵军决战决胜。

张孟谈积极行动,成功说动魏、韩,一起共灭知氏···

既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又有众多贤才相助,赵氏能成大事,何足为怪?

8 阅读:1804
评论列表
  • 2025-01-14 00:08

    潘·曾改赵才是事实,秦皇有没有后人,有的。赵扶苏·赵扶亥·两兄弟都有后人,胡家子的“胡”就是其中之一

  • 2024-12-20 11:42

    赵武是赵文子!!!

  • 2024-12-21 00:01

    没看内容 赵氏能从新雄起是因为春秋是最重视血统的时候 那时候可比欧洲早多了 所以才有我干掉了国王把国王儿子侄子什么的接过来继续当国王的事

  • 2024-12-28 01:42

    赵氏孤儿?死的是谁的种都不一定![得瑟]

  • 2024-12-20 15:42

    晋悼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