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炯明:晚年蜗居香港寓所,他意外病逝后,妻子和八子女现状如何

历史迷小贺说 2024-11-03 02:39:25

陈炯明,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或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陈炯明是留下了名字的,而且是作为一个背叛革命者,不光彩的留下了名字。然而对于他其他的一切,绝大多数人或许都不曾了解。

那么陈炯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背叛革命?他的结局又究竟如何呢?

革命中的陈炯明

陈炯明1878年出生于广东海丰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家中比较富裕。只是三岁时父亲去世,六岁时祖父去世,家道就此中落。年幼的陈炯明全程目睹了家庭从辉煌到灭亡,因此非常的早熟,很早就自立奋发图强。

二十岁的时候,陈炯明考上了秀才,按照这个路子继续走下去,陈炯明应该能当上满清的官。但是考取功名后,陈炯明对八股感到索然无味,也没有继续考举人,而是转而去了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陈炯明接触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陈炯明深以为然。

陈炯明就本质而言,和同盟会的人完全不同,他甚至曾经加入过满清的国会。这是陈炯明的从出身所决定的,于他本身而言,推翻满清并非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加入同盟会亦是如此。孙中山各种偏左的主张,于他而言反倒是不利的,他本质上是当前时代的受益者。

陈炯明本身在广东很有威望,所以在辛亥革命后很快就带领当地民军“光复广州”。随后陈炯明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广东,包括改善治安,拓宽道路,组织留学,修建公园,禁烟禁赌。陈炯明的这些主张,和孙中山都是不存在冲突的。

但是这些都不过是表象,二者间的核心冲突,在于他们对于未来中国的规划。

他的革命

陈炯明眼中的革命和孙中山是完全不同的,孙中山希望仿照苏俄,建立一个以党治国的国家。然而这却并非陈炯明希望看到的,陈炯明所构想的中国,是联省自治的中国。这个所谓的联省自治,其实大家都不陌生。

因为其本身就是脱胎于美国的联邦制度,没错陈炯明就是希望将中国打造成一个“东亚版的美国”。陈炯明认为中国各地省份众多,各民族风格迥异,在当前国家混乱的情况下,非要谋求统一不可,但是统一亦有方式之不同。

如若中央不肯让渡权力于地方,然满清前车之鉴复矣。陈炯明认为,清朝的案例已经证明了,在中国进行单一民族为主的统治,是行不通的。孙中山所谓的党治,其实也是以汉文化群体为主体的政党,来统治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这在陈炯明眼中,就是分裂的最大诱因。

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军阀当道的局面,更令陈炯明无法信任所谓的以党治国。北洋军阀如今控制大半个中国,但是孙中山完成北伐之后,他的国民党难道就不会成为第二个北洋集团吗?陈炯明不敢赌,这里面就牵扯到了一个党治还是民治的问题。

孙中山认为当前中国的民智未开,所以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党治,由少数人组成的政党,带领大多数愚昧的民众,建设好国家,然后为其开智,最后再将权力让渡于人民。陈炯明的观点则截然相反,如若少数人的政党掌握了最大的权力,那么谁来监督政党呢?政党岂不是又变成了军阀,那革命不就白革命了?

所以中国未来之制度,非得是采取美制,让庶民获得管理机会,各省制定自己的省宪,由人民自己来管理人民。说白了,陈炯明的观点颇有些如今民粹主义的感觉。除此之外,陈炯明还主张组织参众两院,可谓是将美国的政治制度学了个通透。

陈炯明和孙中山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陈炯明承认辛亥革命前后各省宣布的独立,是具备真正的独立性质的,在陈炯明看来这是目的,但是在孙中山看来这只是手段。且当时国家的各类民间政治团体尚不成熟,与其让其管理一个国家,其实管理一个省反倒更加容易,也更能培养国民之精神。

陈炯明其实是混在一群革命者中的立宪派,是维新运动培养出的人才,这就使得陈炯明看上去和其他国民党人格格不入。而陈炯明作为立宪派的一大特征,就是在各种问题上强调“法治”。而北伐前的国民党处于“非常时期”,要说多么保证法治,也不尽然,而这无疑加大了陈孙二人的矛盾,并且导致了最终的决裂。

陈炯明的晚年

兵变失败后,陈炯明出走到了香港。但是出走香港的陈炯明并未远离政治,而是将洪门致公堂从一个帮派,改组成了一个有着明确民主方针的党派——致公党。后来致公党一度成为了海外华人的最大党派,影响力非常高。

毕竟对于海外华人而言,致公党的主张其实远比国民党更加“民主”。九一八事变后,陈炯明积极组织致公党抗日,向内地输出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甚至组建了致公党义勇军团开赴东北。1933年,陈炯明去世,死前疾呼最后二字:“共和!”

因为将所有的家财都拿去支援抗战,所以陈炯明的家人甚至没有钱为其购买棺材,只能借用了买给其母亲的棺材。陈炯明的长子从上海匆匆赶到香港见父亲最后一面,竟然也染疾死了,两人同日下葬,可谓悲剧。

一年后,陈炯明的妻子和幼子相继去世。几个女儿出嫁后,也泯然众人。唯有次子陈定炎活到了成年,他后来移居美国,并且在美国的大学内任教。其晚年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如今学界对陈炯明的评价并非一边倒的“叛徒”,有陈定炎很大的功劳。

事实的确如此,陈炯明是一个复杂的人,有人说他一叛再叛,可谓反反复复。但是作为一个立宪派,在格格不入的环境中,唯有妥协,才能求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句话深深的刻在了陈炯明的DNA中,加入所谓的革命,参加国民党,于他而言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无论对错,他有他自己的革命,他也在为当时那个迷茫的中国,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参考资料:

《陈炯明“联省自治”思想浅析》 鲁东大学学报

《谜一般的人物——陈炯明》 齐廉允

3 阅读: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