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今年64岁,是个热心肠的退休社区工作者。五年前,她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平时血糖控制得不错,她也觉得这药“真神”,既便宜效果又好。
但最近几个月,刘阿姨觉得身体有些不对劲。时不时感到胃部胀痛,饭后总觉得有股酸水往上涌。更奇怪的是,最近她时常觉得手脚发麻,甚至站着时间久了会有轻微的刺痛感。
“难道是年纪大了,身体毛病多了?”刘阿姨一开始没当回事,但当症状愈发严重,她决定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找内分泌科的王医生咨询。
医生的发现王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分泌科负责人,为人和善且专业。他一见刘阿姨,就关切地问:“阿姨,最近感觉怎么样?血糖控制得还好吗?”
刘阿姨叹了口气:“血糖倒还行,早上空腹一般都在6左右,就是最近胃老是不舒服,还总觉得手脚发麻。这些和我吃的二甲双胍有关系吗?”
王医生闻言,细致地给她做了检查,又详细询问了她的用药和生活习惯。得知刘阿姨吃二甲双胍已经有五年,并且最近几个月胃胀、恶心、手脚麻木,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可能是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带来的副作用。
“阿姨,您这个情况有可能和二甲双胍有关,但别担心,我们一步步查清楚,调整用药方案就好。”王医生耐心地安抚她。
二甲双胍的两大真正副作用为了让刘阿姨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王医生开始给她科普二甲双胍的副作用:
1. 胃肠道不良反应王医生解释:“二甲双胍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胃肠道不适,比如胃胀、恶心、腹泻等。这种情况在刚开始用药时更常见,但少数患者长期使用后也会出现。它的原因是药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肠道蠕动。”
刘阿姨点点头:“怪不得最近总觉得胃里不舒服,原来是这药的问题。”
2. 维生素B12缺乏“长期服用二甲双胍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体内B12水平下降。这种情况可能引起贫血和神经损伤,比如您提到的手脚发麻。”王医生补充。
他还引用了一项发表于《内分泌与代谢》杂志的研究:“数据显示,大约10%-30%的二甲双胍长期使用者会出现维生素B12缺乏。如果不注意监测,可能发展成更严重的神经病变。”
刘阿姨听得有些紧张:“那我这手脚麻木,是不是已经缺得很厉害了?”
王医生安慰她:“阿姨别担心,咱们可以通过验血检查B12水平,早发现早处理。”
检查与诊断:明确问题根源王医生为刘阿姨安排了几项检查:
血常规:评估是否有贫血。维生素B12水平检测:判断是否缺乏B12。肾功能检测:确保肾功能正常,排除乳酸酸中毒的风险。几天后,检查结果出来了。刘阿姨的维生素B12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虽然贫血还不明显,但神经损伤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胃镜检查提示轻度胃黏膜炎,但没有更严重的病变。
“阿姨,您的问题找到了。B12缺乏确实是罪魁祸首,另外,胃不适和长期服药也有关系。我们接下来可以调整用药方案,并补充B12。”王医生说道。
二甲双胍的停药信号:8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王医生还特别向刘阿姨强调,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有8种情况时需要立即停药并就医:
胃肠道反应持续加重:如腹泻、呕吐、胃痛频繁且无法缓解。出现手脚麻木、刺痛或无力:可能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损伤。不明原因的疲劳或乏力:提示可能有贫血或乳酸酸中毒。严重脱水或感染:如高烧、呕吐、脱水时,二甲双胍代谢可能异常。急性肾功能异常:如尿量减少或浮肿,需要立刻停药。不明原因的乳酸酸中毒症状:如呼吸急促、胸痛、意识模糊。肝功能受损:如黄疸、皮肤瘙痒。即将进行造影检查或手术:因为造影剂可能影响肾功能,此时需临时停用二甲双胍。“阿姨,您目前的情况还算轻微,只需要调整用药和补充维生素B12,但一定要记住这些信号,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发生。”
调整治疗方案:个性化用药计划根据检查结果,王医生为刘阿姨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
调整二甲双胍剂量:换用缓释片,并改为饭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补充维生素B12:短期内注射补充,每月一次;之后改为口服维生素B12。监测肾功能和B12水平:每半年定期检查。饮食调整:增加富含B12的食物,如鸡蛋、奶制品、鱼类,同时多吃富含纤维的蔬菜,改善肠胃健康。王医生还叮嘱刘阿姨:“如果未来您的血糖控制继续稳定,医生可能会考虑减量或搭配其他药物,但所有调整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刘阿姨的“新体验”三个月后,刘阿姨的随访结果显示,B12水平恢复正常,胃胀和手脚麻木的症状也消失了。她开心地对王医生说:“这次真是来对了医院!以前只顾着吃药降血糖,哪知道还有这么多讲究。”
王医生笑着点头:“是啊,用药是门学问。阿姨您做得很好,以后继续按时监测,健康一定能维持得更好。”
用好“神药”,警惕副作用二甲双胍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明星药”,确实疗效显著,但长期服用也需要警惕副作用,尤其是胃肠道反应和维生素B12缺乏。正如王医生所说:“药物是健康管理的工具,用得好是助力,用得不好则可能埋下隐患。谨记副作用的信号,定期监测,就能最大程度地受益。”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用药、规范生活方式,才是打赢这场战斗的关键。刘阿姨的故事,也给每位糖尿病患者敲响了警钟:别让忽视变成健康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