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戊戌变法那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前朝野生历史 2024-10-16 19:56:57

戊戌政变──踩着垫背往上爬

甲午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那年之后,列强从对中国自强运动的肯定,重新转回鄙视的压迫;那年之后,北洋水师灰飞烟灭,中国海防步入百年之久的黑暗期;那年之后,一个姓孙的年轻小伙子断绝了协助大清的念头,开始发起革命。不过在当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场学运,也就是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县人。

康有为在当年赴京赶考的读书人中显得特别,因为他很会搞组织运动。在还没通过科举时,康有为就先在老家广东省开办万木草堂,收了一大票忠实粉丝及学生(梁启超就是在这段时期投入康老师门下)。

当他在北京城听到甲午战败的消息,立刻鼓动考生说:「走,我们上书向皇上抗议去。」 由于当时是放榜前夕,已经考完试的一千三百个考生觉得无聊没事干,听说能跟官府抗议,然后自己的主张有可能被皇上看见,立马在康有为的联署上签名,向光绪皇帝提出抗议。

由于汉朝时,会由公家配备马车来回接送读书人,以示礼遇,公车就成为赴京赶考的读书人代称。因此,这场抗议事件便被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得知一个消息……他终于考上进士,能当官了!(考了快二十年啊!顺带一提,康先生当年的录取成绩,顶多算中等而已。)

这下,康先生更以官员身份,发起一个叫「强学会」的组织,说要继续变法图强。

由于清廷在甲午战争实在败得太惨,变法成为当时的全民运动。许多读书人跟官员就向康有为缴了会费,说是要支持变法,好搭上这股政治顺风。这里面,就包含了袁世凯。

比起一般的军人,袁世凯更有改革的见识及从政的野望。眼看康有为同为改革派人士,而且势头正旺,是个值得投资的对象,袁世凯便称呼康有为「大哥」,还常参加康有为一派的聚会,更替他传递改革万言书给顶头上司荣禄,康有为等人也曾为他督练新军而设宴饯行。在表面上,康有为跟袁世凯等人可是惺惺相惜啊。

动荡不安的戊戌变法

在康有为搞学运的两年后,1898 年,亲政的光绪皇帝决心推行新政,于是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历史学界以此作为戊戌变法的开始。

很多人以为光绪皇帝是个只会暴冲的青年,他知道自己名义上虽然亲政,但躺在颐和园享受退休人生的慈禧太后,仍有巨大的掌控力。所以每一次光绪想推动政策,一定先拿到颐和园请示,而慈禧的态度是:「改革好啊!皇上自己拿主意吧。」

所以初期的戊戌变法,慈禧太后或多或少也参与其中。

事实上,当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饱受官员各种炮轰,诸如:花钱太多、买的舰艇太烂、北洋水师为老李私人军队……这都罢了,还有个炮轰理由是:「买来的主力舰太大太重了,港口放不下,烂!」连买到超强主力舰都要被骂,这都让我替老李感到心酸。

当然,如果有人要翻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建颐和园的旧账,我无话可说,因为这真是慈禧做的错事。

回到正题,光绪是得到慈禧支持,这才有了戊戌变法。 至于康有为、梁启超,教科书总把他二人跟光绪写成一块,好像这仨君臣关系有多密切,这才使得康有为获得皇帝信任,因此掌握变法大权

整场戊戌变法,光绪只见过康、梁各一次面,加上康、梁没有实务经验,试问你是光绪,会信任这种人推动改革?

所以在戊戌变法中,光绪真正倚仗的是「军机四章京」──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这几位具有一定官场经验的年轻新锐,大多数的改革命令都是由他们提出。

当然,康、梁二人也并非毫无影响力,因为他们和四章京中的谭嗣同保有密切联系,所以谭嗣同的许多提案,都有康有为的影子存在。可要说康、梁二人是推动变法的核心人物?那真是太抬举他们了。

有道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任何改革的推动,都会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及团体,因此会遇到阻力。而康有为对于这些阻力的处置,方法是既粗暴且幼稚,好似全然不计后果。比如,康有为唯一被光绪召见的时候,他碰见了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荣禄,两人因此有一番谈话。

荣禄:「以子之大才,亦将有补救时局之术否?」

康有为:「非变法不能救中国也。」

荣禄:「固知法当变也。但一、二百年之成法,一旦能遽变乎?」

康有为:「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矣!」

随后,康有为又主张设立由他主管的新单位,并架空旧有的军机处、总理衙门、六部、地方督抚衙门等部门,甚至提出一个惊天动地的主张:「聘请日本前任首相伊藤博文担任大清顾问,赋予他政治权力推动改革,并结合美、英、日,加上中国成为一个合邦政体!」

请各位假设你是当时的官员,然后请阖上书本设身处地想想:「你对康有为有何看法?」 当时大部分官员听到上述这些消息,几乎都炸锅了!

一时之间,每天都有官员跑到颐和园向慈禧哭诉。慈禧一来觉得改革速度过快,二来也实在无法接受合邦的意见,于是她把光绪叫来训了一顿:「改革不要操之过急!还有康有为没什么经历,皇上对此人要慎重些!」

光绪颇为惶恐(唉~别怪他。跟慈禧生活二十多年,那压力真是不小),于是他写了一道「密诏」,命四章京中的杨锐带出去,好找人想办法。

光绪的密诏写了什么内容呢? 问得好!答案是……没有人能肯定密诏讲什么,因为杨锐携带的密诏原稿,至今下落不明。

不过康有为说他看过密诏,内容是:「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期望之至。特谕。」

(简单翻译如下)

光绪表示:「我惹太后生气啦!我地位有危险啦!赶快找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救我吧!」

可是,后来有位叫王照的官员也说他看过密诏,内容却是:「朕锐意变法,诸老臣均不甚顺手。如操之太急,又恐慈圣不悦。饬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另议良法。」

(简单翻译如下)

光绪表示:「我想改革,但底下官员不听我的。如果过于激进,太后会不爽。叫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想想办法吧!」 然后我告诉各位一件很吐血的事……密诏还有第三版本!

这是杨锐儿子发表的说法,内容是:

「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而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

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简单翻译如下:)

光绪表示:「就我对太后了解,她不完全支持我变法,甚至认为我已经改革过快。我实在想任用一批新人取代守旧大臣,让中国有机会透过改革转弱为强,但又怕得罪太后……赶快找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提出意见,我细细参考后做出行动。……」

小编表示:「怎么这个版本的内容这么长?」 到底哪一封是真的?还是那句老话:「没人知道,因为原稿不见了。」

可是依照三份密诏共通内容来看,光绪这份密诏应该只打算给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观看。完全没被提及的康先生,怎么会知道密诏的存在?

答案是…… 有人把消息泄露给他们。是谁泄漏的?只有一人有可能:军机四章京中,唯一跟康有为密切往来的谭嗣同。

知道慈禧不赞成「自己」变法主张的康有为,竟跟谭嗣同想出了一个主意:「带兵包围颐和园,杀掉慈禧老朽,掌握权力,继续变法!」既然要发动武力政变,康有为一党就想起与他们有过往来的袁世凯。

戊戌变法期间,袁世凯升迁了,原因倒不是他跟康有为走得近,而是因为他受到积极任用新人的光绪皇帝看重。毕竟,光绪可是从小到大研读中国的帝王学,怎会不晓得皇权需要握实军权,才得以扩充?

所以光绪先后三次见袁世凯(比康有为还多,足见对他的重视),还升他为侍郎候补,又力挺他从顶头上司荣禄手中独立,由此可见光绪想获得袁世凯及小站新军支持的意图。

对于康有为一党来看,这人跟自己走得近,又受皇帝提拔,现在邀请他一起搞掉慈禧、扶持皇上,将来能获得的巨大利益,没理由让袁世凯不心动啊!于是谭嗣同在 1898 年 9 月 18 日的晚上,拜访了袁世凯住宿的北京法华寺。

北京法华寺内,月高挂于天,厢房中烛光微弱,寄居此处的袁世凯招待着意外的访客。

「谭大人深夜拜访,不知有何指教?」 深夜到来的谭嗣同开门见山地说:「袁世凯接旨。皇上密令:即刻带兵勤王,包围颐和园!」 袁世凯被吓傻了。

听着谭嗣同所谓的密旨,他不禁说道:「要我勤王?这真是皇上命令吗?而且要我包围颐和园做啥?」

谭嗣同激动地说:「不除慈禧老朽,国不能保!」

袁世凯说:「太后听政三十多年,深得人心;我又常以忠义训诫部下,现在要我做乱,必不可行……」 「袁大人怎么这般畏首畏尾!」

谭嗣同质问:「皇上有难,你岂可作壁上观?告诉你实话,我已经招募一批死士,随时准备入宫保护皇上(绑架慈禧)。之所以找你,是要借助你的军队杀荣禄、包围颐和园!」

袁世凯说:「这是谋反!我无法答应此事!」

谭嗣同说:「保护皇上怎么叫做谋反?你不带兵勤王才是对皇上不忠!荣禄、慈禧早已认为你是我们的人,你今天不带兵勤王,日后若我们行动失败,你也会被牵连,早晚被人清算!而日后若我们行动成功,确保皇上掌握大权,凭你今天软弱的表现,你以为你能有什么好下场!」

袁世凯看着谭嗣同,然后说:「好,我愿随诸位杀荣禄、围颐和园,保护皇上。」

谭嗣同这时却说:「荣禄有曹操、王莽的才能,你恐怕不容易对付。」

这下换袁世凯怒道:「若皇上已经被我保护,诛荣禄如杀一狗尔!」

谭嗣同说:「那我们马上行动。」

袁世凯却说:「那太仓卒了,我指挥的枪弹军火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需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

谭嗣同满意地拱手:「好,慰廷兄不愧为一奇男子。这勤王重任,就交在你手中了。」

随著来人的离去,月仍高挂于天,似乎冷眼旁观事情发展;而厢房中微弱烛光摇曳间,起伏阴影,如同袁世凯的内心捉摸不定……

法华寺会面后的两天,袁世凯紧急赶回天津向荣禄禀报:「康党意图对太后不轨,请中堂速速处理!」

是的,袁世凯就这么干净利落地把谭嗣同给供了出来。 看到这里,不知是否有许多人大骂:「袁世凯真是背信忘义的小人!」

大家且别心急,听我说说袁世凯当时的处境,再想想你会不会有不同的动作。 各位有没有注意到袁世凯、谭嗣同的对话不断提到一个人──荣禄,此人乃是慈禧的铁杆。

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他,掌握北京附近包含聂士成的武毅军、董福祥的甘军、驻扎直隶的乡勇旧营等超过十万人的武力。连袁世凯的小站新军军火,都是由荣禄配给。

戊戌变法期间,荣禄早注意到康党及光绪皇帝要争取袁世凯这支新军武力,因此他曾催促袁世凯离开北京、回到天津,并不断派人和袁世凯联系,这代表荣禄对袁世凯的高度掌控。

更绝的是,当荣禄发现京城的政局越加诡谲,立刻把小站新军的军火弹药全部封存至天津,让袁世凯的部队根本手无寸铁,难以做出任何举动。 袁世凯所属部队七千人没枪没炮,还被十万大军紧盯,自己更被严密监控,有兵变的可能吗? 甚至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早在袁世凯晋见荣禄以前,慈禧就已经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决心罢免光绪的执政权力。所以袁世凯的问题从来不是「要不要供出谭嗣同的密谋」,而是「该怎么供出谭嗣同的密谋」

供得太早,可能被人解读是跟康党联络密切,纯粹是因为怕死,才临阵脱逃跑来讨饶。对于这种两面讨好的奸诈小人,结果应该是……咔嚓了你!供得太晚,那就是知情不报,有意坐山观虎斗,好捡便宜。对于这种打着如意算盘的奸诈小人,结果应该是……剁了你!现在各位明白,为何袁世凯要过两天才讲了吧?

虽然袁世凯在戊戌政变的举动,并非如早期学者或民间传言,是一个「告密者」,以至于促使慈禧发动政变(再次强调,早在袁世凯向荣禄报告以前,慈禧就已经有政变的动作);不过,袁世凯的供词对整场戊戌政变的影响仍然不小,因为当慈禧听到竟有人要奉光绪的命令对自己图谋不轨,老太太彻底气疯了!

「我从小养你、教你,你亲政后我也乐得放权,没半点对不起你。如今提醒几句,你就串通外人要谋害我?这还有天理吗?」

慈禧太后对光绪怒不可遏,因为她感到自己在亲情及信任感上被深深的伤害,所以命令光绪搬到瀛台,过著有如囚犯般的软禁生活。昔日的养育之情,如今是荡然无存(慈禧后来甚至考虑罢黜光绪的帝位,可见她对光绪的反感程度)。而且,她开始对改革派及协助康、梁等人的外国势力产生严重的敌意,让昔日开明的太后,变成不明事理的大妈。

光绪皇帝也是满肚子委屈跟冤枉,因为他老兄可完全没想过要绑架亲爸爸的意思(除了康有为自己在海外公布的密诏版本,王照及杨锐儿子的密诏内容,只是叫人「想办法」,可从来没说要搞政变啊)。所谓「杀慈禧老朽」,纯粹是跟他并不太熟的康有为「起肖」般的主张,结果康有为开溜到国外,自己反被认为是策划人还百口莫辩,当真令人莫名其妙!

抑郁到仇恨值爆表的光绪,没法找逃往国外的康、梁等人算帐,只能找惹动慈禧怒气的告密者袁世凯来发泄。在光绪心中,或许想:「朕对你青睐有加,还屡屡提拔,你反倒说出对朕不利的言论,好自保求得富贵?你有想过『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报效之理吗?没有!因为你只想到你自己!」

光绪皇帝到底对袁世凯有多愤慨?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当光绪被囚禁在瀛台后,不时会以射箭调剂身心,然后箭靶上画著乌龟,上面写著「袁王八」。如此怨念,成为袁世凯后来在官场上挥之不去的压力(因为哪天光绪重新掌权,自己铁定完蛋),甚至即便光绪去世,还有人继承他的意志,准备解决袁世凯的老命。

政变过后,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与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被斩首于菜市口,后世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众多新政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皆被停止。光绪皇帝失势,慈禧重新掌权。与此同时,一首歌谣在京师传唱:「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