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到1949年,虽然仅是100年左右的时光,但无论是社会形态,还是普通人民的生活变化,几乎是五千年历史中变化最大的一年。
西方工业革命的灯火逐渐点亮了处于农业社会的大清国,各种西洋的奇淫巧技传到中国,给当时的人民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比如说相机的出现,以前人总是不喜欢拍照,认为照相机会把人的三魂七魄给“摄”走。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也有很多人接受了照相机的设定,主动留下自己日常的照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资料。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这些照片,穿越回到百年前,看看他们过得是怎么样的生活。
你知道为什么古代“蹄子”可以用来隐喻女人吗?
这可能是一种写实的描述。难以想象脚畸形成这样,当时的女子要受到怎么样的折磨!
旧社会陋习,害人不浅!
这是一对母女的亲子照,母亲动作、风格较为搞怪,女儿梳着流行的发髻,面带笑容,手中模仿者母亲的动作。虽然母亲由于当时社会原因,裹着小脚,但一眼看去,还是能感觉到百年前他们拍照片时的幸福与快乐。
这是清朝一位富商的照片,从其华丽的衣着也能看出来。一家人在院子里其乐融融,富商身边坐着的应该是其妻子,两个儿子依偎在身边,后面以及偏坐的是其小妾。看这样子妾的阶级还是很明显的,地位较低。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人注意,上述照片中的两位女子仿佛刻意把自己的脚隐藏起来,这可能和当时的传统有关,也有可能是脚部有畸形,影响美感,不好意思拍照。
这张照片是法国摄影师所拍摄的照片,以鲜明的对比打动人心。衣着华丽,面容姣好端坐中间的富家千金,赤着脚,双目空洞的贫苦人家的孩子、以及家境普通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只有富家千金的脚是裹起来的,穷苦人家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是不用裹脚的,因为裹脚影响下地干活。
权贵家的千金是有机会能“进宫”的,所以只需要符合宫里的审美就够了,不需要考其他。
看完了富人的生活,我们来看看当时农村以及贫苦人民的生活。
这是中国南方某个村庄的冬天,妇女们在一个村子的角落,带着孩子,七嘴八舌的谈论着家长里短。看到这个照片,应该能理解杜甫当年的一句“布衾多年冷似铁”的意思了吧。
棉衣看起来很脏,实际上也是一点都不干净。那时候既没有洗衣粉,也没有洗衣机,普通人家更是没有洗衣丫鬟,再加上比较穷,也没有替换的棉衣,基本上一个冬天棉衣都不会洗一次。那味道,想想都馊得慌。
其实村里的很还算好了,起码有较为完整的棉衣可以穿,而且也有固定的居所。万一遇见战乱,到时候百姓流离失所,日子过得会更加艰难。
这是1919年,浙江杭州的一位带着孩子的“长辈”,正在沿街乞讨。母子二人连一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全都是破破烂烂“布条”。
这看起来像是奶奶带着孙子,但实际上有人说图中的妇人是孩子的母亲,只是战乱、居无定所等等风霜,让其看起来如此苍老!你们觉得呢?
下图中的人看起来穿的还不错,打扮的花枝招展的,但确是一群男人。
“相姑”是活跃在胡同中的特殊职业,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呼,明朝称其为“小官”,清代叫“相姑”、“兔子”,现代叫“牛郎”。
因生活所迫,这些男人打扮成女人的样子,以满足某些男人的特殊癖好。
既有相姑,自然也有青楼女子。
一名年轻的龟公,扛着稚气未脱满脸疑惑的女子,前往客户家进行服务。有钱人用的是轿子,便宜的人只能由龟公亲自送过去。
周围的人也是见怪不怪了,毕竟在当时的社会,如果能活着,谁也不会吃这一口饭。
郊外的一处空地上,几名男子用木架搭出一个三角形的架子。别误会,这可不是在搭帐篷,而是在布置刑场。
看男子脚下戴的枷锁和垫下面的石块,这个男子可能要被处以极刑。
但关注点不在这,向后面望去,有一座亭子,亭子围满了人群,都是来看热闹的。以别人死亡为饭后谈资,甚至以血液作为药引,也只有黑暗而又麻木的清廷才能做出来了。
人血馒头的故事,就是这种氛围中创造出来的吧。
站笼,也是清朝的一种刑罚之一,笼上有一口,卡住囚犯的头颅,让囚犯只能站着。囚犯的脚下会垫上若干块砖头,根据犯罪的轻重,抽取相应的砖头数量。
有些时候,会给一个十分微妙的距离,踮起脚勉强能接触到地面,但等到体力耗尽,还是难逃一死。据说清朝有个叫刘松廷的戏曲演员,功夫了得,被折磨了几天,实在受不了,最终一脚踢开砖头自缢而死。
整个过程,囚犯不能睡觉,不能坐立,慢慢的折磨致死,比砍头要狠多了。
刑罚过重,这可能也是清廷覆灭的原因之一吧!
上述关于清朝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现象的照片,能让我们看到一些不同的历史的记录,但是要说割裂感最严重的,还得是下面这几张照片。
1903年,城墙因战争被毁,当时的人民正在重修城墙。
虽然没有现代很多机械设备,但密集而又规整的脚手架,运送物资的坡道,仿佛回来到了现代的建筑工地。
光绪26年的货运火车站,除了小了些,基本上和现代的火车站没有什么区别了吧!
道路的修建,竟然还有蒸汽式压路机的参与。让突然感觉到一种历史的割裂感!
1900年,大清尚未灭亡,电话其实就已经兴起了,但那时候并没有自动转接装置,只能靠人工转接。
这就是当时转接中心的工作状态,是不是很像今天工厂里的流水线呢?
多张老照片看下来,我发现一则规律,贫穷的人,在哪个时代都是不幸的;有钱的人,无论社会多么动荡,总是能享受较为优渥的生活。
历史上的老照片不仅仅是看的是当时社会的变迁,更像是连接当时与现在的时空隧道,让我们直观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最后那张接线员是男的还是女的?
我们只是芸芸众生这四个字就概括了,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都是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