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
仲尼曰:“可。古犹今也。”
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
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
仲尼曰:“已矣,未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己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冉求向孔子提出疑问:“天地尚未形成之前,我们能否知晓其状态?”
孔子答道:“可以。古往今来,一切皆同。”
冉求未能领悟孔子的深意,便告辞离去。
次日,他再度拜访孔子,说道:“昨日我询问:‘天地尚未形成之前,我们能否知晓其状态?’ 您回答:‘可以,古往今来,一切皆同。’ 昨天我似乎有所领悟,但今天又感到困惑,请问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孔子解释:“昨天你似乎领悟了,是因为你的直觉首先接受了这一概念;今天你又感到困惑,是因为你在试图用逻辑去理解它。其实没有古也没有今,没有始也没有终。在有子孙之前,我们能说有子孙存在吗?”
冉求沉默不语。
在孔子与冉求的对话中,冉求探索天地起源之谜,孔子则以玄妙的哲思揭示宇宙之常恒。他告诉冉求,古往今来,时光流转,而天地之理不变,提醒我们存在的连续性与万物的永恒。
我们常会陷入这样的思考:究竟是鸡先有,还是蛋先有?为何水之存在便孕育鱼类,土地之存在便滋生草木?宇宙之谜,往往超越了人类智慧的理解范畴。
实际上,万物生生不息,各自构成一个整体,最终又融为一个大整体,我们很难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来区分古今、始终。我们只知道,主宰万物的并非万物本身,而是在万物之外存在的“道”。这个“道”并非我们能够看见、触摸或听见的,它是“无中生有”,即“无形的存在”,那就是道的本质。
孔子继续说:“不必再言,你尚未理解。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不能以生来定义死,也不能以死来定义生。生与死是否在相互等待?它们是紧密相连的。在天地形成之前,有何物存在?塑造万物的并非物质本身,物质不可能在其自身之前存在,仿佛它确实已经存在一般。它的存在是无穷的。圣人之所以对人施以无尽的仁爱,正是取法于万物永恒不变的存在。”
自然之道,生则自然而生,死则自然而死。生与死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们之间不存在对立关系,也没有先后之分。诞生万物(包括生与死)的是道。圣人效仿道,因此以无私的爱去效仿大道。这种爱不是有针对性的偏爱,而是一种永恒且无私的大爱。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mí),必与之莫多。
豨(xī)韦氏之囿,黄帝之圃(pǔ),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罄(qìng)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
山林与,皋(gāo) 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
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颜渊问孔子:“我曾听您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我不太明白,请问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和享受生活?”
大千世界,人与事物来了去了,来的时候无须欢迎,不管你欢迎不欢迎,该来的都要来;去的时候无须送行,不管你送行还是不送行,该走的时候都要走。这样就是说,对待万物的消长变化,要采取随缘的态度,要承认这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无须假意逢迎,也无须刻意攀缘。
孔子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为人处世随着外物变化而变化,内心安然不动。现在的人,内心飘逸不定,又沉溺于身外之物,不能随物变化;能跟随外物变化的,一定是内心有所坚持。这样的人,不管环境变化还是不变化,始终不影响内心的安定。只要顺其自然,肯定会得到更多。
在过去,生活环境单纯,没有那么多娱乐,人们可以静静地晒晒太阳,看看月亮,有时间也有心情和自己在一起。但现代人因为网络的普及,资讯的泛滥,时刻被手机、电脑掌控着,几乎停不下来。必须到身上的电全部耗完,才能把这些东西放下睡觉。充一晚上电之后,第二天又继续忙碌,继续消耗,这颗躁动不安的心总难以安定。
无论是豨韦氏的园林,黄帝的花园,有虞氏的宫殿,还是汤武的房间,君子或儒家和墨家的老师,他们都是用是非来相互辩论,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圣人与事物相处,不会伤害事物。不伤害事物的人,事物也不会伤害他。只有那些不会受到伤害的人,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
庄子通过提及这些古代的地名和人物,可能在强调一种历史传承的观念,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于是非、道德和价值观的探讨始终存在。
无论是山林还是平原,都让我感到快乐!但快乐还没有结束,悲伤又随之而来。快乐和悲伤的到来,我无法控制,它们的离去我也无法挽留。
悲哀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施舍罢了。只知道自己遇到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没有遇到的事情,只知道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却不知道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无知和无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那些努力避免人们无法避免的事情,岂不是也很悲哀吗!最好的言论是取消言说,最好的行动是停止行动。一般人的知识和认知,实在是很浅陋啊。”
得道的人顺随外物,但内心守道不变。顺随外物则不与外物相抵触,无往而不逍遥,处处没有伤害;那些没有得道的人,不能顺物变化,所以处处以是非相诋毁。实际上,自身只不过是外物的旅馆,一切都变幻莫测。
西方哲学家告诫我们,不要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其中包含什么道理?就是以智慧审视人生,所谓“智慧不起烦恼”。所有烦恼都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关。
成语:【至言去言】极有道理的话不必挂在嘴边。
【古犹今也】古时的事物,犹如现今的一样。
【无始无终】没有开始,没有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