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暑难消,夏秋之交,养生四要诀助你平稳过渡。

念柏看养护 2024-09-25 06:05:15

随着立秋的脚步悄然而至,我们正式迈入了夏秋交替的季节。虽然早晨和夜晚偶有一丝凉意,但白天的暑热依旧难消,这种特殊的天气变化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提出了新的挑战。梁怡璋医生在此分享四大养生要点,帮助大家在这一时期保持健康,减少秋冬季节的生病几率。

一、防暑少凉,平衡内外

尽管已入秋,但许多地方依旧酷热难耐,暑热之邪尚未完全退去。此时,阳热体质的朋友可适当食用清热解暑的食物,如绿豆汤、薏仁百合粥等,以调节体内热气。然而,贪凉也要适度,过度食用生冷瓜果、凉茶,或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容易损伤脾胃,阻碍阳气的正常升发,导致“类空调病”。因此,建议适时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因大量出汗而耗气伤津。

二、预防秋燥,滋润身心

随着秋季的到来,空气逐渐变得干燥,不少人会出现口、鼻、皮肤干燥等症状,甚至引发干咳少痰等问题。此时,饮食上应少辛增酸,多食用酸甘、质润的食物,如枇杷、葡萄、橙子等酸味水果,以及麦冬、玉竹等润肺之品。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的五汁饮,将麦冬与梨、藕、荸荠、鲜芦根榨汁混合饮用,是润燥生津的佳品。通过这些饮食调整,可以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三、养阳护阳,固本培元

末伏时期,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但人体仍处于排汗较多的状态,加之贪凉避暑,容易导致阳气耗散。中医认为“汗出伤阳”,因此,此时应重视补养阳气、固护正气。艾灸、拔罐等传统疗法可以帮助去除体内寒湿,恢复阳气。同时,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的趋势,也是养阳护阳的重要方法。

四、健脾胃,温和进补

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意在通过进补来恢复夏日消耗的体力。然而,进补需因人而异,不宜操之过急。特别是南方地区,盛夏余热未消,如果贸然食用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容易加重脾胃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建议先健脾胃,再行进补。山药芡实粥、白术猪肚汤等药膳既温和又滋养,适合大多数人食用。对于肾阳虚和肾阴虚的人群,还可分别选择当归生姜羊肉汤和百合鸭肉汤进行调理,以达到养血活血、温阳补肾或清热润燥养阴的效果。

总之,夏秋之交是养生的重要时期。通过防暑少凉、预防秋燥、养阳护阳和健脾胃四大养生要点的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为秋冬季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内容只做科普分享,不做任何营销推广,如有相关问题,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