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佤族头人拉勐被邀请到北京观礼,主席一见到他,就问:“听说你们佤族有人头祭的习俗,能不能不用人头,用猴头来替代,你看行不行吗?”,结果被他拒绝了。
佤族地处滇南边陲,在建国前还处于原始社会,被称为人类进化史上的“活化石”,但有一个习俗为现代社会所不容,那就是“人头祭”。
为了帮助佤族戒掉这一陋习,从建国起一直花费了九年时间,才帮助他们戒掉这个陋习,期间付出了巨大代价。
佤族怎么会有这样一个陋习呢?其实对我们来说是陋习,对他们来说那叫传统,这一习俗的来历大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与农耕有关。
佤族人相传,一个教会佤族祖先种庄稼的老妈妈被坏人杀死,之后谷子就年年歉收,人们抓到这个坏人后,杀了他,用他的头来祭祀,之后谷子才长好。
由此,佤族人认为,谷子长不好,只要砍人头祭祀就会好,此后就形成传统习俗,但这个祭祀仪式还是很复杂的。
整个仪式持续约十多天,而且要在春播前进行。在整项活动中,木鼓、人头和牛尾巴是必不可少的三样东西。
佤族人认为,木鼓象征着他们最大的神木依吉,也象征着掌管谷物生长的女神司欧布。
木鼓音腔口里外的构造都是模拟女性生殖器的形状,体现女性的生殖能力,象征着母亲,也象征着“生”,由人的繁衍延伸到谷物的生长。
人头也很重要,万物生长皆有头,树长靠尖,苗长靠芽,没有了头,万物就会停止生长,所以祭谷必然首选人头。
将猎来的人头拿来供奉时,下面还要撒上一些沙土,以便让人血滴入其中,待祭祀后,每家分一份再拌上泥土撒在自家地里。
他们认为,血是维系活力的命脉,有了血脉,人和动物才有生气,把拌有人血的泥土撒入地里,也就代表着把人的生气导入了庄稼地,就会带来大丰收。
佤族人在猎头时特别喜欢长有络腮胡子的男性,他们认为,胡子的茂密程度象征着庄稼的繁盛,以这样的人头祭祀,庄稼会长得更好。
那么牛尾又是用来干嘛呢?牛尾形似饱满低垂的谷穗,在祭祀时,将牛尾砍下扔过主祭家的屋顶,也会带来谷物丰收。
由此可见,佤族的人头祭祀目的就是为五谷丰登。
第二种说法与诸葛亮攀上了关系,说三国时的佤族人骁勇善战,对蜀国有潜在威胁,于是,诸葛亮就出了一计。
佤族人向他借谷物的种子,他把熟种子借给他们,让他们颗粒无收。等到第二年,佤族人来问原因时,诸葛亮说只要用人头祭祀就能保证来年大丰收,之后再把正常的种子借给他们。
此后,佤族人为了谷物丰收,就开启了人祭祀模式,但此后佤族内部也开启相互残杀的斗争。佤族内部此产生混乱,那么对蜀国危害就不大了。
在建国前,佤族一直保持着这个习俗,但在建国后,无论如何,这个陋习也不能再继续了。
1950年国庆节,毛主席邀请云南西盟县佤族头人拉勐到北京观礼,主席见到拉勐时,问他:“听说你们佤族有人头祭的习俗,能不能不用人头,用猴头、老鼠头来替代行吗?”
拉勐说不行,用猴子对神明不敬,就没有效果。
主席又说:“老虎是百兽之王,用老虎头总可以吧?”,拉勐说还是不行。
说到最后也没同意,但主席交代了,回去和佤族同胞商量一下,看看用什么替代比较合适。
拉勐的北京之行看到各族兄弟姐妹团结一心,也深受触动,回去后也积极传达主席的指示,但效果并不好。
这里面有一个深层原因,就是当地人把猎人头当作提升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一些强者,他们通过猎人头来保持自己在当地的威望,比当地县长都受尊敬。
以强欺弱不可行,弱小者的利益谁来维护?这个事情最终还是通过法律被禁止了,但过程非常艰辛。
1951年,蒋匪残余势力被肃清后,民族工作组进入佤山开展工作。1954年2月,一名工作队员遇害,被猎杀。附近部队欲捉拿凶手,但因民族政策因素,没有进村。
1956年,西盟发生灾害,谷物收成很不好,人头祭祀活动增多,各村之间相互猎头,纷争不断。
当地政府组织武装力量不断协调,以化解矛盾,不料一名解放军战士也惨遭毒手,此后还有两名测绘队员也没逃过猎头。
接二连三的出事,上报后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但中央指示,处理此事还是要慎重,不能激化矛盾。
经过谈判,佤族人交出了枪支,并答应结束人头祭,但这个过程也是持续了几年的。1956年西盟县有270人被砍头血祭;1957年血祭人头下降到190个;1958年又减少至90个。
1958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是当地政府给佤族人废除人头祭祀的最后期限,如有违反,就交给政府处理,依法惩治。
也就是在这一年,发生了一起惨案,一个佤族人杀了一家7口人进行血祭,这次公安局当即出手,抓捕后公开枪毙,以儆效尤。
此后,佤族人终于结束了人头祭。
但在新时代的号召下,没有了人头祭的佤族木鼓舞逐渐兴盛起来,并成为当地旅游的一大民族特色,每年4月13日至15日前后都举办“中国西盟国际佤族木鼓节”。
2006年5月20日,木鼓舞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