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时,水镜先生仰天长叹说10个字,暗示了孔明的最终结局

报君知史 2024-10-04 14:55:21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诸葛亮,被称做千古第一名相。

感怀刘备知遇之恩,为蜀汉殚精竭虑,但是最终还是没挡住三家归晋的天下大势。

在大家的印象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刘备也对诸葛亮信心满满,但是很早就有人预见到了诸葛亮的悲剧结局。

诸葛亮刚刚入世之时,水镜先生就给出了十个字的预言,预言中说了什么?他又为何能猜出孔明的结局呢?

01 水镜先生

提到水镜先生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说到“好好先生”,可能就家喻户晓了。

水镜先生原名司马徽,水镜先生是他的道号,而“好好先生”则是他的外号。

因为别人同他说话的时候,他总是会随口答一句“好”。

他从来不说别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别人与他交谈,不论说的事情是好是坏,都得不到别的评论。

别人跟他问好,他回答好也就算了。

但是有一次,一个朋友向水镜先生诉苦说自己的儿子夭折了,结果他也来了一句“好”,将对方弄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他的妻子看不下去了,提醒水镜先生说:

别人跟你诉苦是将你当做值得信赖的朋友,你听到别人家里发生了丧事,怎么能说好呢?

结果水镜先生油盐不进,听到妻子的话,他来了一句:“你说的话,也大好!”

因为他的这个特点,水镜先生最终有了一个“好好先生”的外号。

这个词现在用来形容那些八方笑脸谁也不得罪的人,在很多语境下都不是什么好词。

但是如果认为,水镜先生是什么愚蠢的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水镜先生是一个标准的隐士,是一个超脱凡尘、极具道家风范的隐士。

在《三国演义》中,有道号的就三个人,“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水镜先生”司马徽。

“水镜”这个词取自于道家意象。

意思是,将自己的心灵修炼地如同水一般澄澈不含杂质,平静地如水面一般,就能映照出世间万物,成为智慧的化身。

水镜先生是一个仙风道骨的人,对世间万事万物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但是他却不愿意出世,而是隐居在山间田园中。

所以他才会总说“好好好”,大智若愚罢了。

很多时候,水镜先生比诸葛亮更加敏锐。

有一次,徐庶帮刘备打败了曹仁,这让曹操很不高兴。

于是,曹操将徐庶的母亲软禁了,写信给徐庶,想将徐庶骗回去。

徐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对劲,更想不到此去会导致自己母亲身死。

临走之前,他还去见了诸葛亮,诸葛亮也没有发现里面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水镜先生一听,立时就发现了其中的不对劲,告诉徐庶,“如果你执意要去,一定会导致你母亲身死。”

结果事情正如水镜先生所料,很多时候,水镜先生对于世事的洞察能力是在诸葛亮之上的。

就连诸葛亮能够受到刘备的礼遇,也跟水镜先生有关系。

02 求学

水镜先生与诸葛亮颇有渊源,他俩是师生关系,在诸葛亮的少年时期,有一段时间是在水镜先生那里求学的。

诸葛亮聪明勤奋,所以水镜先生一直都非常看好他。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代的钟表,计时都靠日晷,但是日晷阴天不能用,水镜先生干脆训练了公鸡来报时。

公鸡的鸣叫声,就是水镜先生的“下课铃”。

当时的诸葛亮每天都听不够课,巴不得水镜先生能多讲一些,于是他动起了脑筋。

每次去上课的时候,诸葛亮都会带一点点鸡食,估摸着鸡快要叫了,就给鸡喂一点,鸡吃饱了,就不叫了。

水镜先生哪里是那么好糊弄的,没过多久他就发现不对劲了,于是开始暗中观察,很快就发现了诸葛亮的小动作。

于是,水镜先生就向学生们发问了:“鸡为什么不按时叫了呢?”

其他学生面面相觑,诸葛亮不想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一五一十全招了。

水镜先生很生气,他不喜欢这种小聪明,于是烧掉了诸葛亮的书,不打算再教他了。

倒是其夫人很看好诸葛亮,她觉得,这只能说明诸葛亮求知若渴,耍小聪明也不过是为了多学点东西罢了,没必要如此苛责。

水镜先生听了夫人的话觉得有道理,就同意让诸葛亮继续学习了。

因为水镜先生烧掉了诸葛亮的书,于是就将自己珍藏的一个千年神龟背壳送给了诸葛亮。

传说,穿上这个背壳的人能够通晓前后五百年,后来成了诸葛亮的“八卦衣”。

当然这就是神话了。

之后,水镜先生又将诸葛亮引荐给酆玖,酆玖学问非常渊博,也是一位隐士。

诸葛亮到灵山去拜见了酆玖,不过在最初的一年时间里,酆玖也只是让诸葛亮做一些打扫庭院之类的杂活。

诸葛亮知道酆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安安稳稳在灵山呆了一年,得到了酆玖的赏识。

酆玖给了诸葛亮三本书,让诸葛亮自己揣摩。

这三本都是讲述兵法谋略和治国之策的书,诸葛亮如饥似渴。

三个月后,诸葛亮已经对这三本书烂熟于心,并且能够举一反三,了解到其中的精华。

酆玖知道了之后非常开心,鼓励他用自己的所学去拯救百姓,将才能用到实处。

诸葛亮确实出仕了,但是却成为了他悲怆一生的开始。

03 举荐

诸葛亮是被水镜先生举荐给刘备的。

刘备当时四处奔逃,仿佛如无根浮萍,因此极其渴望能够定乾坤的人才。

于是刘备找到了水镜先生司马徽,这个在世人眼中非常有名的“伯乐”。

在水镜先生这里,刘备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刘备向水镜先生哭诉自己命运多舛,而水镜先生一眼就直指问题的核心,刘备周围没有大才。

刘备赶紧请水镜先生推荐,水镜先生则表示“卧龙凤雏,得一可得天下。”

不过当刘备追问卧龙凤雏是谁,水镜先生却笑笑不说话了。

其实水镜先生对于是否要将诸葛亮推荐出去是心存矛盾的。

一方面他知道诸葛亮有入世的想法,有挽救天下黎民的愿望,希望能够择一明主,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水镜先生心中也很希望诸葛亮能够成功。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非常了解诸葛亮,也非常了解现在的时局,他知道愿望只是一个愿望,诸葛亮若是出山,命运只怕是不会太好。

所以水镜先生只跟刘备说了卧龙凤雏,却没有告诉刘备,这二人究竟是谁。

但是有时命运弄人,刘备还是知道了诸葛亮的大才,甚至能放下自己的架子,亲自去请,一请就是三次。

诸葛亮也被刘备的重视深深感动,出山为刘备谋求天下。

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终于时来运转,三分天下有其一。

听闻此事的水镜先生最终也只是长叹一声,说了10个字:“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这10个字已经说尽了孔明未来的命运——蜀汉的皇图霸业最终只是镜花水月。

水镜先生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不仅是基于当时的时局,还基于对孔明的了解。

在三雄中,蜀汉的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小。

而且以蜀汉的地理位置,据险固守固然可以多撑一段时间,但若想以此为基础一统天下只怕是有些困难。

华夏历代大一统王朝,除了朱元璋是北伐成功,其余王朝基本都是由北向南推的。

而且作为诸葛亮的老师,水镜先生也非常清楚诸葛亮性格上的缺陷,以及兵法谋略上的不足。

04 失败

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诸葛亮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智近妖”的。

但是小说毕竟经过艺术渲染,历史上的诸葛亮固然是雄才大略,但却并不是毫无缺陷。

司马懿曾说过,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更擅长治军理民,对于战略奇谋并不是很擅长。

就连诸葛亮自己都说,在运筹帷幄这一方面是有所欠缺的。

究其根本,在于诸葛亮性情过于谨慎,思虑过多,毛主席也曾经评价过:

“诸葛亮一生唯谨慎。”

谨慎是一个优点,但是在指挥出击的时候过于谨慎、思虑过多,有时会导致贻误战机。

凡事都有两面性,诸葛亮的性格决定了他更擅长治国理政,而不是应变谋略,在军事上他更擅长治军练兵,而不是指挥作战。

但是由于蜀汉无人,将所有工作全部压在了诸葛亮身上,让诸葛亮不得不去做他所不擅长的事情。

最终导致了蜀汉的悲剧,也导致了诸葛亮本人的悲剧。

在公元207年,诸葛亮就有了完整的北伐方案,打着汉室的旗号去起事。

但是公元223年的时候,刘备去世导致蜀汉岌岌可危,南下平叛的事情都推了很长时间,北伐就更遥遥无期了。

等到蜀汉开始北伐的时候,汉室的旗号已经不好使了,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提出新的口号。

而且刘备某些政策上的失误,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

比如在伐吴一事上,诸葛亮已经看出了不对劲,但是由于刘备坚持,他也没有劝谏。

包括之前刘备急于称帝的事情,诸葛亮也没有劝解。

刘备去世之后,蜀汉大权就落在了诸葛亮身上,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行事也越发谨慎了起来。

孟达原本是蜀国的将军,后来无奈投降了曹魏,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联系上了孟达,想要与他里应外合,孟达一口同意了。

双方都商量好了,但是诸葛亮却担心了起来,孟达会不会是诈降?

孟达起事之后,诸葛亮应当抓紧时间派兵支援。

这样就算孟达是诈降,蜀汉也可以得一个先机,如果孟达是真心投靠蜀汉,就可以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但是诸葛亮却犹犹豫豫,直到司马懿将上庸围住,才象征性地派了一点兵出去,到安桥就被打退了。

228年,诸葛亮又出现了用人失误。

魏延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将,他对于这次北伐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提出了以奇兵闪击的方案,但是诸葛亮却并没有采纳。

诸葛亮觉得这个方案实在是太冒险了,用了马谡守街亭,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马谡失了街亭,导致全盘崩溃。

而且在这场战斗中,诸葛亮也是犯了老毛病——太过小心。

之后诸葛亮又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北伐,有胜有败,234年,又一次大规模北伐开始了。

这次诸葛亮痛定思痛,他觉得魏延说的有道理,但是已经失去了时机。

司马懿可太了解诸葛亮了,早早就在诸葛亮的行军路上等着了。

诸葛亮原本制定了正确的战略,但是蜀汉国力军力毕竟比不过曹魏,东行的路线很快就受挫了。

受挫之后的诸葛亮不再想着直捣黄龙,转道五丈原,最终饮恨于此。

诸葛亮的结局与水镜先生的预言如出一辙。

谨慎并不是什么缺陷,但是过于谨慎的人确实不适合去当元帅,更适合在幕后出谋划策,做一个军师。

但是历史偏偏开了一个玩笑,刘备将蜀汉的军国大事统统交给了诸葛亮。

感怀于刘备知遇之恩的诸葛亮在明知自己不擅长运筹帷幄的前提下,还是硬着头皮上了,最终导致了英雄悲剧。

参考资料

张吉杨.诸葛亮拜师[J].政工学刊,1988(8):49-49.

覃宏勇.走向超越——论《三国演义》中的司马徽[J].河池学院学报,1993,23(1):42-50.

张华松.从北伐谈诸葛亮将略之失[J].齐鲁学刊,1997(1):96-101.

少年诸葛亮[J].农民文摘,2007(6):57-57.

张吉杨.诸葛亮拜师.政工学刊,1988(8):49-49.

17 阅读:4541
评论列表
  • 2024-11-09 21:40

    我是玉帝,我是诸葛亮。

  • 2024-10-22 14:01

    :我赞成你的看法,分析的头头是道,但是诸葛亮死也不会接受的,你如果在诸葛村夫帐下,他会找你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