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什么门派,多数武功都会讲求练气,那么气该怎么练?“气”是内家拳的物质基础。在满目珠玑、霞辉飞扬的东方艺术宝库中,内家拳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深受世人青睐。内家拳与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是内家拳的物质基础。
内家功夫里,最常说的是“气”,最难理解的也是“气”。因为它不可见,不宜理解,说法众多也容易混淆。许多其他的拳种,功法,也有专门练气的功夫,有些和内家拳说所的“气”类似,有些则完全是两回事。内家拳所说的“气”有这么两类。
1. 气口的“气”
我们说内家很讲究气口的功夫,这里的“气”,指的主要是呼吸之气。是通过一呼一吸,令内体和体外的能量产生转化的过程。气口的功夫,指的是对这个转化过程自如控制的程度。它包括几个维度,顺应自然的程度,细腻入微的程度,与动态契合的程度,与意识契合的程度。
也就是说,怎样才是好的气口功夫,首先,它必须是顺应自然的呼吸,任何刻意的控制,以至于令它变得不自然的,都从根本上出错,不但练不出来,还容易偏差。其次,好的气口功夫是由粗到细,由细到微,由微到似无的呼吸,所谓似无的呼吸,就是细腻到好像没有在呼吸,又好像全身每一处都在呼吸。
再次,身体在相对静的状态调息入微到一定程度,在动态中也能随动态的幅度,频次,速度自然顺应,细腻入微才是好的气口功夫。最后,同样是自然细腻的呼吸,可以随意识变化做相应的调和调顺,使呼吸永远保持和体态心态和谐一致的,才是好的气口功夫。
2. 气化的“气”
我们常讲,内家拳高级的功夫,是意去,神走,气化的功夫。这里讲的气化,包含气口的“气”,也包括气血的“气”。气血的“气”是什么,它也是不可见的,我们体内的一种能量形式。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感知它,描述它,了解它,从而控制它。我们说的生气了,是情绪调动气血所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感觉。所以一生气就会觉得气血上涌,头皮发炸,生闷气就会感觉气血淤积在胸口,连呼吸都被压抑了。
所以说,这个“气”就是由意识和情绪调动的气血的流动和聚集所产生的效果。很多功夫都讲气沉丹田,这个“气”也是由意识调动气血流动和聚集所产生的效果,当你将意识集中在一些部位,就会引导气血向哪里流动和聚集。流动和聚集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情况也会导致不同的身体感应。
意识不够的时候,这种流动和聚集微乎其微,人甚至没有察觉。意识小的时候,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或大或小的气感,意识过强的时候,这种流动和聚集会非常汹涌剧烈,如果聚集到一些特殊的部位,会对这些部位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在大脑,过于剧烈会造成血压升高,头晕目眩,在胸口则容易胸闷气短,在丹田,则容易小腹胀坠。
“气”是人体内的生命原动力,它内走脉络之中,敛于骨髓之里,外行肌肤皮肉之间。武林前辈孙禄堂曾说:“人身养命之宝是气和血”,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依血行,血随气转,气血周流全身,而含的氧气多,血流速度就快,血色鲜红;血含的二氧化碳多,血流速度就慢,血色发黑。气充则体健,邪不能侵,百病不生;气衰则身弱,疾病缠身,这就是内家拳师惜“气”如命的道理所在。
“气”因存在的体位不同,故起的作用各异并有多种表面形式及名称。就其生成与功能而论,可分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其中营气行于脉中,有滋养身体的作用;卫气行于脉外,敷布全身,有保护身的作用;通过内家拳的习练,可加速内气的温养及存贮,提高以意驭气的能力,促使营、卫二气内外相贯、运行不息,瞬间行“气”于体表,激发抗打潜能。所以,营,卫二气是硬功绝技的物质基础。
“武主于气也”,内家拳是以意为统帅,以气为主导的一种人体的意气运动。练气、养气、用气乃内家拳之根本大法。内家拳“三大支柱”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都非常注重“气”的修炼。
太极拳的核心是“气”,“太极是气的代名词”(见孙剑云《孙氏太极拳的继承与研究》),匀习可气敛入骨,骨肉坚实、筋脉灵活,“常求柔软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于内”,技击时以气敷于敌上,勇猛无敌、无坚不摧;形意拳为“柔术之上乘,内家之正宗”,习练时以气行刚,由外向内求之精髓,至刚至柔、威力无比;八卦掌讲究先天练气,后天练用,招招式式均以“气”为主,在盘圈走转中“气”贯运全身,动作变化万千,行如龙,转台猿,换似鹰,以拳助气、以气行拳,“上练手眼臂,中练丹田气”,并有曰:“八卦转掌妙无穷……三盘旋转气为宗”。
内家拳是“气”的应用,“气”是内家拳的本体。“气以直养而无害”,只有以“气”做基础,养浩然之气,才能存养含蓄,气贯周身,循环不已,使筋骨得以润泽,百脉充实畅舒,促使人体各系统保持稳定和平衡,并摄取宇宙之精气,敛入体内,使内气节节贯串,以形导气,凤气催形,达到内可养生,外能技击之目的,特别是收功时,“气”随意最于丹田,周身有温和舒适的感觉。气行于内,形显于外,内气和则外式顺,练拳就是在练“气”。
“气”是构成内家拳劲力的根本基础,“不能明心引气,以气运身,内劲则无从产生增长,与人粘着则无威慑之力”(见陈固安大师《气与灵乃太极拳之本》),虽内家拳动作变化端倪,然理唯一贯,只有以“气”做基础,才能内外相贯、气壮劲大,使技法圆滑轻灵,神态超凡,符合“八面支撑、八面转换、八面出击”之要求。
内气饱满,身如气之圆球,具有强大的反弹力,使敌技无法施加于我,形成“我顺人背”之势,因为肌肤腠理有内气充斥之感后,全身触觉灵敏异常,当敌来力传递给“气”,“气”又通过系列动作,传递给大脑,从而能快速准确地判断敌力之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一旦得机得势便以意行气、以气催力,如火山爆发,烘然击之。
有人曲解拳论:“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认为“气”应为“力”,这是不对的,试想文才颇佳的武禹襄岂能“气”、“力”分不清。内家拳术“以气运形,一气贯通”,不死守“气”的运行,但式式皆由丹田之气催行,使气内走脏腑,外行肤毛,无内无外,浑然一体,从而形成一动无有不动,同静无有不静,动静开合,起落旋转无不顺其自然之势。内劲如百炼之钢,未发则蓄蕴于内,发则显于外。“力”乃神力,而非拙力也。手无缚鸡之力,交手必败。
“力”从何来?拳谱云:“气乃力之君,力从气中出”,力以气生,气以力显,二者是辩证关系。“气”在意念作用下,可聚变为上乘量核,形成“周身无处不弹簧,敌挨何处,吾何处击之”的上乘境域。否则,气固神散,根着浮萍,身体僵滞,劲力松散,外不和,有悖于技理。万簌声大师曾告诫习武者:“养其浩然之气……始可以临敌制胜。非然者,……为人所袭。”
综上所述,“气”是客观存在物质,是内家的本根,内家拳术的外在形态在运动及内在神韵的表现,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气为理,拳为法,“有理无法,不能豁然贯通;有法无理,等于舍本逐末”,不可不详知。
PS: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温馨提示:网络文章要结合自身的体征,是否适合自己,要辩证地看,不盲从。祝各位武运昌盛!
练气实际就是练神[呲牙笑]
气是呼吸气和丹田气,炁是人一急产生的热能,气和炁相同也不同,一个养生,一个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