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新能源车十大悬念,看完再买车!

新能源洞见 2024-12-13 12:26:22

“有苗不愁长”,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似乎一夜之间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众到主流的蜕变。

然而,不论你是否已经成为新能源车主,如果让你给这种似乎已经迎来“高光时刻”的迭代性交通工具打分,估计平均得分还达不到及格线。

无论是焦虑于挥之不去的续航与补能,还是吐槽于饱受争议的智能体验,甚至质疑于产品本身的基本信任,新能源车距离“技术和应用双稳定”的终极目标,恐怕还未走过半程。

2024,新能源车渗透率稳定过半,量变已成;2025,新能源车新趋势悬念重生,质变关口。

答案还在路上,但趋势已在酝酿。十大悬念浮现,每一个都关乎你的选择,也关乎新能源车的未来走向。

1、固态电池:花开在眼前?

固态电池的充放电本质,仍然是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流动”。技术的难点,也几乎全部来自用“固”替代“流”的尝试。去掉“三点水”,看似简单,却是对自然规律的挑战,“难于上青天”。

石墨烯从第一次被成功制备至今已整整20年。它因原子级厚度带来的极高理论强度、优异导电性和导热性,曾被寄予厚望,尤其是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充放电速率方面。

但是,这种“理论上完美”的材料如今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既因规模化制备能力的不足,也可能触发了材料设计中“性能、稳定性、成本”三者难以兼得的“不可能三角”。

固态电池也许正面临类似的技术突破难度。在行业内部,即便是近几年,仍有不少TOP级厂商私下对固态电池的前景表示怀疑。然而,“对手说行你信不信?”、“资本说行你就得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技术竞赛中,厂商即使心有疑虑,也必须巨资投入并高调表态。

这种“不服不行”的行业生态,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滋生了资本市场过度炒作的热潮;不仅收割了投资者,还向消费者传递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三条技术路线尚未清晰,实验室样品阶段的正负极材料仍在不断更新,专利壁垒茂密难躲的当下,部分厂商宣称“2024年出样,2025年装车”,不仅是对自己的拔苗助长,更容易引导消费者“被坑入局”而成为小白鼠。

“新能源内情”观点:2030年以前,即便固态电池车型面市,其技术成熟度和性价比依然无法达到主流消费市场的需求。

2、续航与补能:焦虑到何时?

多长的续航里程才能真正缓解你的焦虑?“一千公里”,还是“两千公里”?建议你再看看为达成这个目标,厂商装配了多大容量的油箱或多重的电池。

毕竟,没有人愿意“80%的时间都背着无用的燃油或电池重量在路上跑”。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率、更少低温衰减的电池技术进步,才能真正缓解用户的续航焦虑。

相比固态电池,2025年液态锂电池的实用性进展或许更为实际。宁德时代不断升级迭代的麒麟和神行电池,以及专为增混车型开发的骁遥电池,亦或是即将问世的比亚迪第二代刀片电池,都正沿着上述改进思路稳步前进。

事实上,600公里的主流续航能力理论上已经足够覆盖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续航焦虑的主因,除了极端气候下的能量衰减,更多是日常的补能不便。

截至目前,全国充电桩总数约1200万台,是加油枪数量的近四倍;然而其中99%是普通快充或慢充桩,64%公共桩仍在750V以下的低压体系。成本高、盈利难的补能行业短期尚未显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迹象。2025年,补能领域的最大亮点,可能仅来自车企自建超充网络的逐步推进。

不过,这种市场自发行为的准确性往往令人称奇:长假期间,新能源车主在高速路上一桩难求的极端场景,多少普通充电桩也无法彻底解决。正如绿皮车时代的春运一票难求,最终依赖于高速度、高密度运行的高铁才得以缓解。当前电车长途出行的补能,何以解忧,唯有超充!

“新能源内情”观点:过度焦虑是厂商的营销噱头,克服的关键在于“主动权”。私有桩、超快充、低衰减,或“电量不足时坦然烧油”,缓解焦虑的主动权够了。

3、智能双雄:信得过吗?用得好吗?

端到端、多模态、全场景、大模型、纯视觉、激光雷达感知融合……面对这么多概念的中国电车用户真的挺辛苦。其实他们只关心:什么时候不怕鬼探头、不纠结环岛和掉头?语音助手能真正懂我?

将城市NOA普及到20万元以内车型,用L2级硬件实现接近L3级体验;将语音识别结合触控、面部捕捉甚至眼神追踪,叠加指纹、静脉、心率等生物识别,再到AI介入后主动提供个性化交互服务……2024年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让中国消费者一度以为“未来已来”。

但12月4日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2024年新能源车行业用户满意度指数”得分仅71分(满分100分),连续两年下降。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分居用户吐槽榜的第一和第四位。

厂商不遗余力拉高用户期待值,但报告反映“用户在智能化板块等方面的用车体验尚未有效满足预期,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故障次数仍处于各因子前列。”

“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裆”。泊个车能全国集体撞墙,争分夺秒的驾驶环境下存在延迟,用户还在为电车智能的基本功“交税”。

省成本,于是在算力和传感器等硬件上缺斤短两;拼自研,导致数据量不够和大模型不理想;拼进度,忽略了基本的测试验证流程,不少车型的智能模块因此根基不稳。

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智能座舱的系统稳定和逻辑完善,这些回归技术优化与用户需求的本源,将决定2025年“智能双雄”在市场中的表现和口碑。

“新能源内情”观点:不看繁花看根基。对城市复杂路况的应对能力、无卡顿无误识别无逻辑混乱……越是高阶功能,越要先关注基础的功能与体验的稳定安全。

4. 补不补:电车长征两万五?

2025年新能源车补贴还有吗?先给新能源车购买比例最高,占比达43%的30岁以下用户讲段往事。看完你就明白了,新能源领域的补贴,中国政府从来都在不间断地进行,最终以各种形式让普通消费者得到实惠。

回到2012年,还未成年的你无法理解当时中国汽车行业有多难。燃油车赶超无望,氢能源被日本专利壁垒禁锢,电动车凭借相对开放的态势成为国家的押宝对象,补贴顺势启动。

2015年,国家级补贴更是启动了针对动力电池的“白名单机制”,资金流向更完整、更核心的产业链。到2020年,中国已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中的五到六席。中国新能源车的供应链迅速强大,也促成了后续传统车企的转型和新势力的崛起相对顺利。

不用看政策刺激的细枝末节,新能源是一盘大棋,故事的继续是肯定的——电池领域新技术等待突破,高阶智驾的政策法规铺垫刚刚开启。

无论是送走了破产的“欧洲动力电池之光”北伏(Northvolt),或是迎接特斯拉全自动无人驾驶(FSD)的入华硬刚,全球范围的新能源大戏刚刚拉开大幕,国家智慧将继续引领这场电车世纪大战,国内电车的大好基础必定要进一步夯实。

面向用户的举措层面,数日前的政治局会议定调后,“大力提振消费”的表态下,不仅“以旧换新”的政策接续已无悬念,“首购群体”的补贴也不无可能。

2025年是免征购置税的最后一年,各类政策以及厂商让利的共振下,渗透率过半的新能源车必将势如破竹,激发出产销两旺的最高潮!

“新能源内情”观点:2024补贴倒计时不必在意,2025补贴再升级不可避免。这是新能源车最好的时代,你只管选好车,尽享十年一遇的时代红利。

5、电车保值率:何解后顾之忧?

“电车不如油车保值”,这是过往的普遍认知。技术迭代快、电池有衰减、充电不方便,以及对安全性的担忧,都是电车面临的保值难题。到了2024年,这一认知发生了微妙的转变。

不是电车开始保值;而是谁都不保值了。

一辆2013年的日产天籁顶配,2022年底还能卖8万。但在新能源车引发的价格战狂潮下,24款天籁新车起售价已跌至12万,这辆老天籁二手残值骤降至3万。何来保值率?

2024年,中国二手车行业的整体盈利比例不到10%。库存周转稍慢就赔钱、新车价格被打爆更赔钱,同样遭“背刺”的车商们只能把压力传递到车价。根据上半年的统计,燃油车三年平均保值率已经从两年前的71.4%跌至57.8%,与电车的差距微乎其微。

另一边,新能源车正在引领汽车“从耐用消费品向快速消费品”的转型,这使得“保值率”至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很可能会沦为过时的名词。这是本次“十大悬念”中唯一让你不爽的,但也是现实。

不过,电池、三电系统和智能化技术及应用必将在数年的高速迭代后趋于稳定,厂商间的竞争也会回归驾乘属性的精耕细作。

当AI大模型不再是车企营销的着力点,取而代之的是更朴实更易理解的空间;当方盒子车型热度不再,简单平实的设计风格抬头,“保值率”可能会再次被作为购车参考指标而重提。

“新能源内情”观点:转型年代,绝对的保值率没有,但电池的品质、厂商的三电质保政策、品牌的安全背书、智能体验的OTA升级能力会带来相对的保值率优势。

2024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波澜壮阔,华彩纷呈;

2025中国新能源车十大悬念未完,下周继续。

0 阅读: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