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方子,为什么很多无道理可讲?

鸿志康康 2025-01-25 19:18:41

经常听说,有一些病友,在大医院辗转多年看不好的“疑难杂症”,偶然之间,却被土郎中的一张不起眼的方子给治好了。问其所以然,郎中说这就是“经验方”,没道理可讲,实在逼急了就说是师傅传下来的,看到这个病就用这个方,没道理可讲!

眼下中医的情况就是这样: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美其名曰“有是证用是方”!

有效就是道理

事实上很多师傅带徒弟,就是教徒弟“照葫芦画瓢”,徒弟对于所继承的医术仅仅能够做到照着做,这是最粗浅的境界。犹如作画,徒弟虽可以熟练地画一千张一样的画,充其量只能是匠才,永远都达不到画家的境界。

反观目前的医学院教学,也是这样,什么病都有标准方、推荐方,照搬就行,学生毕业了之后完全没有自己的思想。经方派看病更是如此,所谓“有是证用是方”,经方要效果好,就得完全做到证型相符,模拟仲景当年的条文,最好全都能对上。

从实效来探索理论

医生与病人都希望把病医好,目的是一致的。任何治疗方法,只要能治好病,就达到了目的。治疗后能够达到效果,即使说不出理论,也不等于没有理论。科学性的道理,说一次,往往不能说清楚,说透彻。

我认为,凡是能够治好病的(除掉偶然性),其中必定有道理。

从前广东有位老中医刘蔚楚先生,他也主张实效。他说有一个病人是他的朋友,经他治疗没有效果,后来有人用了几十样药把这个危重的病人医好了,病家把方子给他看,请问他治好的道理,他看了说:“这个方子道理很难讲。”

我们说:治病,一种是用理论来指导,组方用药都有一定的根据,所谓理法方药;一种是经验方,纯从经验而来,但能解决问题,道理讲不出。象六神丸、玉枢丹,这种方子功效很大,治疗面广,一直在应用。清代徐灵胎说这种方讲不出理。

古代医家“不知易者不可言医”,至于五运六气、周易算数,无不精熟。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如今有人能达此标准吗?看不懂方子,不难理解。

并不是没有道理,而是你领悟不到那个“道”!

可以这样子说,凡是经历了千百年能流传下来的,其宝贵经验能“重复”再现的方子,都可以称为秘方。历代名医的临床思路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这肯定是有源头或者是提示的。

以前培养医生,都是通过“师传”,师傅通过教徒弟看病, 要使徒弟明白所诊治疾病的中医道理,才是至关重要的,医技反倒是次要的,或者说不是那么重要的。

但是师傅看徒弟资质鲁钝,领悟不到其医道,只能退而求其次,授其“技”而不授其“道”,造成徒弟说不出道理来。

所以对徒弟的要求就很高,首先是自身有很高的学中医天分、资质、潜质,其次要有很高的悟性尤其是顿悟,像《西游记》中孙悟空拜师学艺时,他的师傅(菩提祖师)敲其头三下背手走了,孙悟空悟出,师傅是让他“三更天、后门进”,拜师学艺,这就是高悟性体现。

但这样的继承者凤毛麟角,可遇不可求,百中无一,大多都是中下之资。

温病大家叶天士临终对儿子们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由此可知,道理之所以讲不出,就是因为没有传承那个“道”而已!

《伤寒论》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就是“保胃气,存津液”。古往今来,多少读伤寒论的以及作注的,都没有勘破这个核心。后代金元时期的“脾胃派”代表人物李东垣,他把握住了这个“道”,也是运用这个思路来治病的,自创了许多传承千古的方剂。

中医的理法方药是先实践,后假设形成的

中医是几千年来实践的医学,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创造了原始医学。经过历代中医圣贤的努力实践和理论研究,用中国传统哲学加以说理,圆融地解决了理论问题,并加以完善其理法方药。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中医理论的鸿篇巨制,同时也是中医临床经验的结晶与中医思维方法的载体,其实很大部分就是经验的总结,最后上升为“医之道”。

中医自从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之后,就固定下来了。根据一定的理,采用一定的法,选用一定的方和一定的药,这样就造成理外无理,法外无法,方药也是如此。

古方的跃代传承

但还是有高手能把一张古方的道理给讲清楚的!

方者,规矩也。古圣先贤,心怀众生,业医多年,或博览医籍,或从师数人,穷其心志学识,创立新方,传于后世,示人理法。

升降散初为温病所创,后世医家经过辛勤实践,解释了升降散立方之义,明确了其使用指征,成为了治疗火郁证的主要方剂。

此方最初是由清代医家杨栗山发掘的,他这么记载:“是方不知始自何氏。 二分晰义,改分两变服法,名为赔赈散,用治温病,服者皆愈,以为当随赈济而赔之也。 予更其名曰升降散。”

“升降散方中药仅 4味,然其配伍精当,确为‘火郁发之' 楷模之剂。

杨栗山云:“温病亦杂气中之一也,表里三焦大热,其治不可名状者,此方主之”,……能吐能下,或下后汗出,有升清降浊之义,因名升降散。

在解释升降散方义时,他指出“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僵蚕味辛苦气薄,……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之邪气”、“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能涤热而解毒。”

又云:“凡郁热者,不论外感内伤、内外妇儿,余皆以此方化裁,颇觉得心应手。

杨栗山在理论上揭示升降散升降阴阳,清透郁热的机理,并将此方大量用于温热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升降散一方在其所著的《伤寒瘟疫条辨》 中可治 70 余症。

4 阅读:291
评论列表
  • 2025-01-26 06:35

    熟读中药的药理药性,理解人体的运行规律,参透五行相生相克的奥秘,有这个思维,根据病人的情况,才能开出合适的方子!

  • 2025-01-26 12:00

    中医本质是,信息学科,宇宙万物人体等皆起于信息,非神不可知其理,也就是 有生于无,此无即是隐态信息,故非神明不可知!凡人自不能知!

    曹合 回复:
    那是神明以阴阳五行理论,万物类象之药物,传于世间,凡人依葫芦画瓢,用于疗治,故世人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梦幻 回复:
    如果凡人不知,那药方是神仙开的吗?
  • 2025-01-27 03:09

    不是没道理是你不懂中医大夫懂,这叫天机不可泄露

    梦幻 回复:
    什么天机不可泄露?喝可口可乐的人多得去了!你叫美国佬给你配方试试,人家会给你吗?那人家的祖传秘方为什么要告诉你?
  • 2025-01-25 22:24

    因为你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