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离世之日:慈禧落泪,福建连下3天大雨,墓地至今有守墓人

闻使天绪 2024-10-21 18:54:13

前言

1855年,平战八方、战绩显赫的晚清重臣乘鹤西去。

当这个消息传到紫禁城慈禧的耳中后,她感到无尽的惋惜与悲伤,一时内,各种复杂的情绪在她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如今他的墓地仍有守墓人守护,其墓碑上刻着的16个字更是引人深思。

那么,他到底是谁?慈禧为何如此看重他?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从书生到重臣

这位大臣就是左宗棠,别看他在后来朝廷中地位显赫,可在年轻时确是屡屡碰壁。

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贫困家庭,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聪慧,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天资聪颖的少年,在科举考试中,左宗棠连续三次参加会试都未能如愿以偿。

这种挫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左宗棠并未因此放弃,相反,他选择了另一条道路—经世实学,他深知,真正的学问不仅仅存在于四书五经中,更应该体现在实际的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中。

带着这样的信念,左宗棠回到了家乡,他潜心钻研农业、水利、军事等实用学科,努力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左宗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想体系。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左宗棠的才华很快引起了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林则徐的注意,林则徐对这位年轻人的见识和抱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日后必定能在治国安邦方面有所作为。

1852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国家陷入动荡,此时的左宗棠已经33岁,正值壮年,面对国家危难,他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

尽管没有正式的军事训练背景,左宗棠凭借自学的军事知识和敏锐的战略眼光,开始组织和领导军队。

在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左宗棠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善于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多次在劣势中取得胜利,他不仅指挥作战,还亲自参与战斗,用实际行动鼓舞士气。

因为他的才智多谋,骁勇善战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而左宗棠也因此正式进入慈禧的眼中,获得极大的认可,并被授予了四品京堂候补的官职。

收复新疆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在这个国家命运岌岌可危的时刻,新疆地区的危机更是雪上加霜,阿古柏率领军队入侵新疆,占领了大片领土,严重威胁着中国的领土完整性。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朝廷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大臣认为,新疆地处偏远,与中原相隔遥远,不如暂时放弃,集中精力处理其他更紧迫的问题,然而,左宗棠却有着不同的见解。

作为一个深谙国家大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左宗棠清楚地认识到新疆对于中国的战略重要性,他坚决反对放弃新疆的想法,认为这不仅会导致大片国土的丧失,更会给周边国家以可乘之机,进一步威胁中国的安全。

左宗棠向朝廷提出了收复新疆的请求,他的主张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新疆事务,然而,要将这个宏大的计划付诸实施,困难重重。

最大的障碍是军费筹措,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困难,无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面对这一困境,左宗棠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和魄力。

他不惜以个人名义向银行贷款,甚至抵押自己的财产,只为筹集足够的军费,这种舍己为国的精神,不仅感动了朝廷,也激励了军队。

在艰难筹措到军费后,左宗棠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准备工作,他精心挑选将领,训练士兵,采购先进武器装备,同时,他还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复失地。

当一切准备就绪,左宗棠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亲自领兵,抬棺入疆,这个决定充分体现了他的决心和勇气。

对于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来说,亲自率军远征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左宗棠明白,只有亲临前线,才能真正掌控战局,激励士气。

在左宗棠的英明指挥下,清军一路势如破竹,节节胜利,面对强大的攻势,阿古柏军队节节败退。

最终,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阿古柏陷入绝境,选择了服毒自尽,这标志着收复新疆的主要军事行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然而,新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俄国趁乱占领了伊犁地区,拒绝归还,左宗棠深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难以通过武力收回伊犁,他选择了外交谈判的方式,与俄国展开了艰苦的交涉。

经过多轮谈判,双方最终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这份条约在某些方面对中国不利,但它确保了伊犁大部分地区重新回到中国的统治之下,巩固了新疆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不仅挽救了大片国土,更重要的是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尊严,他的远见卓识和坚定意志,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病逝福州

左宗棠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奔波操劳,即使在晚年也未能安享晚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国家再次陷入危机。

尽管年事已高,左宗棠仍然毅然决然地再度出山,奔赴前线,他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已不如从前,但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

在福州督办军务期间,左宗棠日夜操劳,为抵御法国侵略殚精竭虑,然而,长期的劳累最终还是耗尽了这位老将的生命,1885年夏,左宗棠在福州病逝,享年74岁。

消息传到北京,震惊朝野,慈禧太后得知这一噩耗,悲痛万分,左宗棠作为晚清重臣,多年来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他的离世对朝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慈禧太后深感惋惜,她意识到失去了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一位能够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栋梁之才。

左宗棠的遗体按照他生前的意愿,被安葬在湖南长沙跳马镇的家乡,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幽静,成为这位功勋卓著的大臣最后的安息之所,然而,左宗棠的影响并未随着他的离世而消散。

这短短的碑文蕴含着深刻的含义,不仅总结了左宗棠的一生功绩,更体现了他对国家的深切期望。

左宗棠的墓地并未被遗忘,当地的黄氏家族自发组织起来,世代守护这位民族英雄的陵墓,这种守护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体现了人民对左宗棠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守墓人们日复一日地打理墓地,保持其整洁庄严,使之成为后人缅怀先贤、学习爱国精神的重要场所。

小结

左宗棠的一生跨越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从科场失意到戎马倥偬,从平定太平天国到收复新疆,再到晚年抗击法国侵略,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心系国事,鞠躬尽瘁。

左宗棠的事迹和精神一直被后人传颂,他的墓地不仅是一个人的安息之所,更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见证,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那16个字的碑文,至今仍在提醒着我们:国家的统一和繁荣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守。

3 阅读:712